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政府管理境界。服务型政府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塑着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确保政府整体行为取向真正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务公开的推行,政府部门在行政效率、政府公共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看到,政府政务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逐渐塑造出服务型政府和服务者的正面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政务公开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效应,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下促进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简述当前政府政务公开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进而完善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政务公开建设。  相似文献   

3.
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同服务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引领政府服务创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进工具.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电子化政府服务层级结构;建立"一站式"服务;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变成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等.  相似文献   

4.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型政府是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在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是自觉限制权力的“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融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守法的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应是阳光下的民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应是信息化的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5.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民众的事,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与人民互动;完善政府体系内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要同步进行改革,才能建设一个完整的服务型政府体制;政府机关的内部行政管理也必须从管制转向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必须要解决对政府职能、规模、技术及投入与产出观念上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也必须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践中还存在着理解上片面化,操作上简单化、符号化,服务途径上的单一化,制度机制保障上的形式化等问题,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进一步廓清几个关键问题:要廓清对服务型政府概念和内涵的认识;要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有不同层次的;要实现由传统的政府单中心视角向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视角转变;要注重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党在十八大上提出的政治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几大困境,从而发现以民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解决几大困境的关键,因而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培育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培养公共服务的精神;转变原有的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合理科学的公民参与机制;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完善行政机构与编制的相关立法,理顺和规范服务型政府各层级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府问责制度,完善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增加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规范和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健全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等七大方面,提出了完善厦门经济特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途径,以期对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厦门经济特区服务型政府以及其他地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肯定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改革方向的同时,认为服务型政府改革关注的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当属于政治改革范畴,主张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到政治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阐明了实现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其中之一。但究竟什么是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哪些基本内容,尤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服务型政府应该如何建设等,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为此,厘清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容,对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重构政府工作模式 ,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政府服务 ,形成公众参与社会经济管理的新途径 ,转变政府的社会角色等作用。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行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表现为从外在的技术形式到内在的组织关系、从表层的政务方式到深层的制度建设的变革过程。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管理向无缝化、一体化、代理化、参与化、企业化和知识化等方面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新一轮政府改革运动。与“官僚制政府”和“企业家政府”相比,新一轮改革强调部分之间协调行动、相互促进,强调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我们将这一轮改革所欲实现的政府形态称为“协同型政府”。将三角模型作为协同型政府的组织分析框架,并与官僚制政府和企业家政府相比较可以得出,协同型政府表现为善治的政府、“无边界”的政府、“社会人”政府、使命驱动的政府、灵活应变的政府、“外向型”政府和“魅力型”政府。为此,政府必须着力培养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必须努力提升自身形象和凝聚力;必须不断提高合作能力;同时,又必须善于放权,吸引更多主体参与治理。  相似文献   

13.
从学习型政府走向研究型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学习型组织”理念滥觞的话语背景下,“学习型政府”也成为流行一时的新概念。相对于“长官意志”和“论资排辈”而言,“学习型政府”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学习型政府”仍存在着被动学习、目标不明、学用脱离、成本高昂等局限性。为了提高各级政府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政策驾驭能力,政府管理在理念上需要从“学习型政府”走向“研究型政府”,并通过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建立政府与学者互动机制,建构具有前瞻性思维和追求卓越境界的政府运行新体制。  相似文献   

14.
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透明行政,既是当代行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政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框架结构,必须树立正确的行政观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行政公开制度化、法制化,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经济危机是市场失败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干预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危机的历史研究表明:经济危机时政府必定干预经济运行,干预力度与经济危机的程度相关;政府干预的结果导致政府扩张(主要体现在政府规模的增长、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展、政府主体地位的加强以及政府权力的扩张),政府扩张的程度与干预的力度相关。此次金融危机是市场失灵的再现,其波及范围、破环程度以及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因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是空前的。对政府规模、政府的权力与职能以及政府主体地位的研究显示,政府扩张的趋势愈加明显。因此,主张政府干预不忘防止政府扩张。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法治政府”是“中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从“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采看,“服务型政府”不同于“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用与政府能力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对社会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我国政府信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重塑政府信用的可行路径是 :必须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严厉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 ,建立相应的权力监督体系 ,拓宽信息披露渠道  相似文献   

18.
论电子政府与政府信息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政府建设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构建电子政务 ,推动政府上网 ,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现代化、民主化和公开化 ,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和共享 ,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在网络环境下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着重探讨电子政府给政府信息资源利用带来的影响和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政府雇员制与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雇员作为一种新兴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是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对推动我国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立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中国未来政府范式的必然选择。节约型政府的核心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节约、循环经济、廉洁高效和以民为本。在中国建立节约型政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需要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