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多次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以遏制伊朗的核技术开发。美国认为伊朗的核问题将在中东引起“多米诺效应”,使核不散条约名存实亡,拥核后的伊朗将冲击美国的安全利益和全球战略布局。因此,美国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  相似文献   

2.
2002年8月,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认为伊朗的核计划就是发展核武器,伊朗发展核武器肯定会造成核扩散。因此,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打压伊朗,企图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了五次核查,2006年至2007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696”号决议、“1737”号决议和“1747”号决议,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工作,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各种场合声称“不排除动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面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打压和力量的极端不对称性,伊朗全面分析了自己优势和短处,综合施策,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战略压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3.
美伊关系现状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陵 《西亚非洲》2001,13(4):17-22
美伊关系在克林顿任内后期出现松动迹象,美国变单纯“遏制”、高压促变为拉压结合,着手进行接触,试图推动伊朗内部政治变革向民主、温和的方向发展。美国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是,伊朗哈塔米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和奉行“消除紧张、文明对话”的对外政策,逐步趋向温和、务实。目前,美伊正在重新考虑对方在各自海湾、中东乃至欧亚大陆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布什政府将继续施行“遏制”加“接触”的政策,但更讲求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伊朗政治体制发生变革前,美国继续视伊朗为美国利益的威胁,强化对伊朗进行重点“遏制”,同时寻求与伊朗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逐步开展接触与合作,发挥伊朗在地区安全与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使之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4.
伊朗研发核技术的决心(包括能力)与美欧阻遏伊朗拥核的立场严重对立。美国不能容忍伊朗拥核坐大,但能够采取的手段有限,而伊朗问题又涉及诸多大国利益。伊朗核问题将使中东局势乃至大国关系更加复杂,包括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伊朗是中东最重要的地区大国之一,国土面积居中东第四位,人口居中东第二位,油气产量居世界第四位,GDP总值排中东第三、世界第二十五位;扼守霍尔木兹海峡,横跨海湾与里海两大产油区,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布热津斯基称其为“地缘支轴国家”。正确评估中国在伊朗的利益,显得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伊朗既有重要利益 ,也面临严峻威胁。利益决定美国与伊朗曾结为盟友 ,也在关系正常化之前保持接触 ;威胁促使美国遏制伊朗长达 2 5年至今 ,并将继续采取强硬政策。这两条政策轨道并行不悖 ,此起彼伏又时有交叉混合 ,决定了美国对伊朗关系的复杂与多变。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在“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双轨政策”框架下 ,既强调包括核扩散和支持恐怖主义在内的威胁 ,欲以强硬手段消除威胁 ;同时注重以合作求利益 ,通过鼓励伊朗建立“民主制度”以确保利益。  相似文献   

7.
许可 《亚非纵横》2014,(4):45-52
随着亚太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和印度都更加重视该地区并努力拓展自身影响力——一边是美国“重返亚太”紧锣密鼓,一边是印度“东进战略”稳扎稳打,两者已在东南亚产生交集,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当然也需看到,虽然两国的战略在“制衡中国”方面有呼应作用,但由于各自战略设计、利益核心以及基础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共处”难以最终演变为“共治”,最有可能的依旧是一种若即若离“有限伙伴关系”。中国在压力面前需调整思路、拓宽途径、强化实力和积极斗争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伊朗实施能源+金融制裁,不但来势凶猛,而且波及范围很广,甚至扩大到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危及到中国的海外金融利益。在伊朗石油供应来源中断与美国切断金融管道之间,中国面临两难抉择。本文认为,保障中国在美金融机构的继续存在对中国更加有利。中国不可能全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但应该逐步减少对伊朗石油的依赖,从而确保中国金融机构在美国市场合法经营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同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成 《西亚非洲》2006,10(6):36-40
俄罗斯把伊朗核问题当做实现俄外交战略目标的工具。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美经历了叶利钦时代的“胡萝卜加大棒”下的合作和普京时代对美国的强硬政策。通过对伊朗核政策的实施,俄罗斯在油价飙升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积极参与,俄罗斯使国际格局朝着结束美国单边主义,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的世界新秩序又前进了一步,其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俄罗斯取得的成果部分地满足了国人的大国梦,有助于其国内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从伊朗核问题的演变看,不管情况怎样变化,俄罗斯永远是伊朗核问题上的最大赢家。这些取决于俄罗斯人准确地把握了当今世界由“极”世界向“规则”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关建交后,美国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竭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所谓“双轨政策”。依照常理,美国与中国建交后,应该遵守承诺与中国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但美国仍然与台湾在实际上藕断丝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自认为在台湾有着无法放弃的“特殊利益”。从对华战略而言,美国力图通过一个精心策划的平衡的“双轨道”政策以保护它在中国与台湾的利益。其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牵制中国,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但是这种“双轨”政策的两面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可能承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一、美深陷伊拉克,对外战略呈现出“伊拉克优先、大中东暂缓、拉紧欧洲、稳住亚太”的全球布局。 由于驻伊美军死亡人数超过2000,美国内要求撤军和反战呼声高涨,美集中精力加快推进伊拉克政治进程,深陷伊拉克难以他顾,对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其他环节如伊朗、巴以、叙利亚等则以拖待变。把欧盟甚至俄罗斯和中国推到前台与伊朗周旋,继续让联合国调查组展开对哈里里遇刺案的马拉松调查,支持沙龙的单边撤离计划和巴以和谈。在欧洲,赖斯亲自访问欧洲和北约总部,力图改善因“黑狱”问题而遭受挫折的美欧关系,寻求欧盟在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核问题等方面的支持。在亚洲,不但美财长、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等先后访华,小布什也再度访华,美还与中国举行了战略、能源及混合经济委员会对话机制,并且提出了“国际体系论”,要中国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利益相关者”,以分担美国目前在全球难以应付的种种困难与责任。同时,小布什还访问了日本、韩国和蒙古,与日本召开了第二次国防部长和外长参与的“2+2”双边会议,进一步巩固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与印度建立核战略合作,力图主导亚太地区安全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2.
准确地分析美国的南海政策逻辑对于中国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是由于其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干涉主义立场也从“多边协商体制”走向了“积极干涉主义”的道路。美国学者对美国在南海利益的界定,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将会增强其在南海争端上的影响力,具体来说,美国将运用国际法否定中国对于南海的领土诉求,利用经济实力干涉南海争端,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将与中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提倡运用国际多边机制解决南海问题,力求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南海争端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注重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尹斌 《西亚非洲》2007,(5):30-35
欧盟与伊朗关系是后冷战时代中东地区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为了维护该地区的相对稳定和扩展自身的利益及影响力,欧盟对伊朗采取了不同于冷战后期(1979~1990年)的政策,逐步实施“以接触求转变”的政策。随着伊朗内政、外交的调整和中东地区形势的变动,该项政策在内容上经历了从“批评性对话”到“建设性对话”的转变,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式上凸显与美国不同的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14.
外交领域里的利益、战略与政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组变量。美国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是美国实现其台海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意图。“不统”是美国实现霸权的必然选择;“不武”才能维持东亚和平的基本态势:中国制止“台独”的意志和决心使美国不得不以遏制“法理台独”来防止武力冲突。美国的台海政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伊朗核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与伊朗的敌对关系,2005年以来,伊朗核僵局反映出美伊两国领导人激进立场间的严重对立.美国的目标是迫使伊朗彻底放弃核燃料生产能力;而伊朗则追于压力,寻求对铀浓缩能力的有限自主权,拒不暂停铀浓缩,更拒不放弃铀浓缩的权利.美伊两国各怀设想,但均为一相情愿,突破僵局需要双方审时度势.由于军事手段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伊朗核计划还难以定性,以及伊朗核问题并非迫在眉睫等原因,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仍将是美国的主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政府对伊朗和伊拉克实施的“双重遏制政策”是1993年初开始的。所谓“双重遏制政策”是美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手段阻止伊拉克或伊朗控制海湾地区和改变那里的力量平衡的政策,以维护美国的利益。这一政策从内容到实质,都是美国50年代以来对海湾地区所奉行的传统政策的继续,其目的是确保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保持力量平衡和现有格局,禁止那里的两个大国伊朗、伊拉克或对海湾怀有野心的任何别的大国控制这一重要的石油战略地区,从而保证阿拉伯石油畅通无阻地流向工业世界,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7.
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世界能源市场的行情变化直接影响着伊朗经济走势。21世纪初期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为伊朗推行“石油外交”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上伊朗的地缘政治优势,“石油牌”成为新时期伊朗推行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伊朗能源外交的主要特点有:支持本国能源巨头开展境外活动来扩大伊朗的影响和捍卫伊朗的利益;加强与近邻合作,稳定区域局势,为自身安全创造良好环境;通过与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和地区政治实体发展能源合作,以达到深化合作、保持能源外交的多种选择和抗衡美国全面遏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来,伊朗“核计划”、“核问题”多次出现在媒体以及外交文献之中。伊朗一直十分注重“核计划”的实施。伊朗的“核计划”之所以成为“核问题”,是因为美国、以色列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怀疑伊朗通过开发核技术谋求发展核武器。因此一直设法阻止伊朗发展铀浓缩等可进一步发展制造核武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美国政界对朝韩首脑会谈抱有戒备心态,既希望韩国政府与国民对于美国在促成南北首脑会谈方面所做的贡献予以理解和承认,又担心北朝鲜撤出驻韩美军的主张和反美情绪迅速在韩国扩散。美国的国家利益与韩国的国家利益并非完全一致。控制大规模杀伤武器是美国关心的战略焦点。今后朝美关系的前景虽有乐观的与悲观的两种可能。但从趋势上看,美国将一边观察本次南北首脑会谈的结果及其后续措施,一边调整同北朝鲜改善关系的速度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从“双重遏制”政策受挫看美国与伊朗关系李莉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发生扣留美国人质事件,美国因此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对伊朗和伊拉克实行“双重遏制”,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力度。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