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22年了。对这样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和诗人,人们将永远怀着深深的思念和敬意。1986年春末夏初,原北京国际广播电台台长、邓拓夫人丁一岚大姐来榕参加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她虽然60多岁了,却仍然神采奕奕,说起活来一口流畅的北京音,使人  相似文献   

2.
邓拓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他与妻子丁一岚相识、相恋到相守,充溢着浓浓的同志爱、战友情。  相似文献   

3.
申春 《党史博览》2013,(6):48-48
1985年秋,我在收集于江烈士生平事迹时,先后在北京拜访了贺龙的夫人薛明和邓拓的夫人丁一岚,从谈话中得知于江烈士的妻子任致在西安。于是,我又乘火车赶往西安。一天上午,我前往解放军总后勤部驻西安办事处干休所,见到了任致。当我提出要  相似文献   

4.
邓壮 《党史博览》2008,(3):35-38
我的母亲丁一岚,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她曾经与齐越共同负责了开国大典的现场实况转播工作;见证并实践了新中国广播新闻事业发展到兴盛的过程。也因为我的父亲邓拓,她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砺。  相似文献   

5.
李伶 《党史博览》2011,(6):44-48
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是铁肩担道义的诗人、杂文家、历史学家。他的《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是我国杂文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丁一岚,晋察冀抗战烽火中盛开的一朵兰花。她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开国大典时,她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转播了这一历史盛况。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的卓越业绩那样与天地长存。  相似文献   

6.
“卅四年前喜识君,夜阑杯酒共论文。春风紫塞张家口,结伴还乡哈尔滨”。这是1979年9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为邓拓同志举行追悼会时,著名作家肖军写的挽邓拓诗。这首诗既抒发了肖老的胸臆,也道出了邓拓与张家口的关系。 邓拓,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邓拓同志受党组织派遣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先后担任《抗敌报》编辑部主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拓率领报社的同志从阜平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同年9月,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在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薄一波同志在山西战斗生活了十多个春秋,从滹沱河畔到太岳山麓,从太行山上到汾河两岸,到处留下了他的革命足迹。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依然情系家乡,数次回山西视察工作,多方关心老区发展。他在山西的光辉足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正1960年,王国权大使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回国休假,期间曾去看望老友邓拓,邓拓送了王国权条幅一帧。王国权请荣宝斋裱好后挂在书房,其诗云:故人持节去东欧,国际风云笔底收。史普锐河看逝水,折冲樽俎几春秋。这首诗里的8个字道出了外交官的特质:在"国际风云"中"折冲樽俎"。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称中国外交官为"文装解放军",更深一层地揭示了中国外交官身负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庄严使命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正>不久前,我在河北科技大学铁扬美术馆参加了一场铁扬先生与关仁山先生“文学与艺术”对话书画联展,期间看到了铁扬先生的那幅油画《赵州梨花》,画中苍劲有力的古梨树与蓝天白云、朵朵挥翅欲飞的梨花相映成趣,古朴的梨园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面对凛凛然、浩荡荡的古树梨林竟潸然落泪。为什么呢?是这白色的梨花如云如雾,牵引着我想起了老家——位于滹沱河畔的梨乡晋州。  相似文献   

11.
武舜 《前线》2012,(5):56
陶渊明的一篇《归去来兮辞》,倾倒数代文人学士。但是,谁又能够想到,时隔八百多年之后,滹沱河畔出了个王若虚,对中国的历史经典,横挑鼻子竖挑眼,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没有哪个能逃过他的眼睛。忽然有一天,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映入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人民日报》第一任总编辑邓拓的评传,传世的已有廖沫沙等所著《忆邓拓》、王必胜《邓拓评传》、张帆《才子邓拓:一位蒙冤者的血泪人生》、李辉《邓拓:文章满纸书生累》、宋连生《邓拓的后十年》)和李玲《书生邓拓》等佳作,为人们反思"文化大革命"提供了镜鉴。但社会学家和思想史研究者遗憾地发现:身  相似文献   

13.
钱理文 《前线》2012,(3):33-35
今年是邓拓同志诞辰100周年。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曾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邓拓这个名字就成为前线人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4.
邓拓同志原名邓子健,福建省闽侯县人,生于1912年2月26日(阴历正月初九),今年是邓拓同志诞辰75周年。邓拓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在他的一生中,对党的新闻事业、思想理论和文化艺术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崇敬。令人痛惜的是,他离去得太早  相似文献   

15.
巍峨的佛教名山五台山屹立在晋北大地上,弯弯曲曲的滹沱河穿流其间。在河的中流大弯部夹岸坐落着两座普通的村庄,南岸的叫河边村,北岸的叫永安村。就是这两座普通的小乡村,出了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元帅徐向前;一个是首应武昌起义,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山西王”阎锡山。徐向前坚定不移:“哪家军阀部队我也不干了!”阎锡山后悔当初:“把这个五台老乡留下就好了。”1901年11月8日,滹沱河畔的永安村,“穷秀才”徐懋淮家又出生了一个儿子,乳名银存,他就是徐向前。说起徐向前的家…  相似文献   

16.
1940年10月,百团大战激战犹酣,战果辉煌。华北的敌人被打惊打痛了,急调重兵,对我军进行疯狂的报复。我当时在晋察冀军区特务团一营任营长。我们团受四分区统辖,负责掩护分区机关和地方政府向山区转移。我们从平山、获鹿附近的根据地撤出,转移至滹沱河北畔的上下流里庄。一天上午,突然得到情报:从平山县出动了一千多鬼子、三千多伪军正涉过滹沱河,向我军合围而来。分区立即决定继续向北转移。特务团四分区王佐璠参谋长命我带领一个连,在上下流里庄北面的山上阻击敌人。他严肃地说:“你们一定要把敌人阻止  相似文献   

17.
1947年春,朱总司令和刘少奇、董必武等中央工委的领导同志,由陕北动身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先后到达西柏坡。西柏坡位于平山县西北100余里的太行山深处,座落在滹沱河畔的马蹄形山凹里,约七、八十户人家。村子中间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将村子分为东西两岸。朱总司令和刘少奇就住在东岸上一户农家小院里。朱总司令时年61岁,已过了  相似文献   

18.
陈诗赓 《实践》2014,(6):25-25
<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每当吟咏陈毅元帅的这首诗时,我就会想到他,一个有着青松般坚强不屈品质和无私奉献风格的老者——巴图,他以对生命的豁达与博爱,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青少年事业的无悔付出与执著,为这首诗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今年79岁的巴图老人,1997年从盟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下来后,怀着对  相似文献   

19.
顾浩 《世纪风采》2011,(1):18-18
芙蓉国里, 汩罗江畔, 育得华夏俊杰。 年方十六, 世间数九, 提首踏入新岁月。  相似文献   

20.
李栋 《党史博采》2023,(3):57-59
<正>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领域,邓拓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邓拓,原名邓子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44年5月,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