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军  成金华 《理论月刊》2012,(10):140-14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国内学界围绕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理论与实践意义、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以及政策措施等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在研究内容上,问题的针对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技术上,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研究视野上,考察的宽度和广度上还需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加以拓展。这是认识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三个关键性概念,也是开展生态文明理论交流的话语前提。在既有的生态文明研究中,由于研究语境的局限性,对生态内涵的阐释甚少,对文明内涵的阐释甚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将生态问题置换成了文明问题,从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时空差异性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把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与我国生态文明等同起来。同时,生态文明的侵略性话语也应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3.
李惠宁 《传承》2010,(30):58-59
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深度剖析生态文明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在认识上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主动融入到世界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去。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本文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的10个思考.一是在为什么的问题上,提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变革性反思,指出传统工业文明受到两个基本的限制,即自然资本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增长对于生活质量改进的限制,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就是要处理好自然资本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挑战.二是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认为生态文明是要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实现传统工业文明的任务,为此需要转向循环型的新型工业化、紧凑型的新型城市化、功能型的新型现代化.三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强调中国生态文明需要遵循从文化到制度再到物质层面的推进顺序,提出了需要内化于生活之中的生态文明基本法则,呼吁中国的企业、社会和政府创新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法治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需从宪法和法律的层面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立法的战略进行调整。首先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作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其次要研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框架。从安徽地方实际看,应抓紧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若干立法项目研究,要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抓紧研究和制定《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重点研究起草和修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规支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具有高超的生态智慧和全面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纲领性文献。通篇彰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长远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的生态智慧,彰显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原则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本策略相互关联起来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全球思维的生态智慧,彰显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大任务的实践思维、系统思维、决策思维的生态智慧,彰显将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根本保障的政治思维、法治思维、责任思维的生态智慧,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内容丰富、论述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人的生态生存是人的实践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不是与之并列.人类正在力图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尚不存在.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把重心放在保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必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谋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文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系统整体性、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互补性、发展的知识性和实现目的的条件性等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8.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人化自然、为人性"立法"并彰显和生成人性的过程。发挥人的悟性,构建生态思想,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增强人的知性,建立生态制度,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引领人的感性,培育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在思想、制度、情感三位一体的人性维度上协同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李佳音 《新东方》2015,(2):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从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超越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霸权,建立以维系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指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要让大河文明重焕活力,首要的是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双生态文明,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也蕴育着不朽的中华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东方两河文明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血脉今天依然流淌在中国大地上。另外三个古文明也都与河流相关,它们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美  相似文献   

12.
陈世润  于海龙 《前沿》2013,(11):148-150
中共十八大将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由"四位一体"升为"五位一体",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模式,本文将从统治型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型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型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多元生态文明建设等四种建设模式来论述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上的探索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主界别的中国农工民主党,更要深刻领会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更全面、更科学报告对生态文明理念有新概括,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将以往强调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和理念上的一次飞跃。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新定位,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相似文献   

14.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矬惑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思想理论层面来看,二者具有价值追求和发展内涵上的一致性。从实践层面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或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实践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在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纵深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观是我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生态文明观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辩证性、全面性、开放性。深刻分析生态文明观特征,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这不仅在理论意义上,而且会在实践意义上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态文明的深刻意蕴突出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发展、阶段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发展维度及其相互作用。从多重发展维度的视角梳理和审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与实践过程,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转型,能够基本反映出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实践和宏观战略,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为此,应当立足于多重发展逻辑的分析,依据区域性发展、阶段性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重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来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举措,以稳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