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具体论述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之前,必须弄清一个具有原则性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问题,即如何看待通常所谓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础这一过渡时期的历史地位。就时间界限及实质和作用而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阶段;其历史地位是在社会主义时代,因为社会土义时代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工人阶级政治统治已经确立时迅速取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列宁在1919年阐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经说过: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是“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见《列宁全集》第29卷第200页)1920年又说过:“消灭资本土义和它的遗迹、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原则,构成现在已经开始的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的内容。”(《列宁全集》第31卷第354页)  相似文献   

2.
一、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8年他进而指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现在看来,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究竟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同”?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根本对立。 1 宣称两种制度将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制度”,是“趋同论”的要旨之所在。 西方学者将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说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趋同论”企图论证两种制度在一切领域出现“趋同”的不可避免性:在经济领域,“趋同论”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本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多年来,苏联对它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出出现过多次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赫鲁晓夫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布:1980年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他说:“这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勃列日涅夫1967年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取代前任的“共产主义建成论”。安德罗波夫执政后提出了“起点论”,认为苏联目前只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反对“西化”“分化”是新世纪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对9页)“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5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是对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等剥削制度的一统天下,把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随着一些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五六十年代,已经成为毛泽东同志当时所说的可以同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相抗衡的两大阵营之一。但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列宁亲手缔造的党垮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7.
列宁斯大林有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斯大林针对俄国原先经济文化不发达和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具体历史情况,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以迅速壮大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一)利用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权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列宁说:“无产阶级政权“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保持不住的,唯有单靠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保持得住。(《列宁全集》第30卷第395页)又  相似文献   

8.
初中思想政治三年级教材(人教版1997年第1版)第93页黑体字“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与教材第101页最末一句“社会主义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是表述资本主义矛盾,但分别使用了“生产社会化”与“社会化大生产”两个概念。笔者认为,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区分有助于学生真正弄清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它包括生产资料的社…  相似文献   

9.
开阔视野     
<正>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转变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变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49年~1956年);第二次转变:从"以苏联为戒"转变为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7年~1978年);第三次转变:从突破苏联模式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年~至今)。  相似文献   

10.
1921年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列宁鉴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力排众议,毅然作出推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决策。这是苏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列宁十分重视构成新经济政策“基本点”的国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他分析了俄国社会存在着的五种经济成分,即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其中分散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极大优势。同这种个体经济相比较,国家资本主义是集中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因此,列宁认为,只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才能摆脱小生产设置的障碍,使俄国确有把握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国家资本主义将是我们的救星。”(《列宁全集》第27卷第269页)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我们所认识、理解和宣传的都是“五形态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直接来源于斯大林的概括。斯大林写道:“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37页)斯大林的这段论述又是继承列宁的。列宁于1919年7月11日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所作的《论国家》的讲演中,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常规和次序”是“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农奴制社会”、“资…  相似文献   

12.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构想。目前学术界的探讨中,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亦即根本不入资本主义的门,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人,到处发表演说、文章,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资本主义,鼓吹“全盘西化”。方励之说,“从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这种正统的社会主义到现在这种结果是失败的。”王若望说,“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这恰恰是我们中国需要的,紧迫的需要。这是我分析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刘宾雁说,“七十年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能够象样的说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示的,而且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国家,一种制度。”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否!我国一百多年来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使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Sozial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eius(喜好社交的)。据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维尔弗·金德·戈德沙尔赫在《德国社会思想史》一文中解释,该词的原意为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参看《外国哲学资料》第四缉第210页) 据德国卡尔·格林贝格考证,首先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是意大利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1803年在《驳反社会主义》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他认为人生下来注定是社会的人,“社会主义”是自然所要求的,是历史遗传下来的社会,因而他把个人主义称之为“反社会主义”。卡尔·格林贝格认为:朱利阿尼在这里所用“社会主义”一词,“其含意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迥然不同。”(见《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江泽民在2000年贺词中说:“一千年来,人类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人类文明从古代文明发展到了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经过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在一些国家诞生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1上述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有()A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加深的B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木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人类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8页)三个方面。资本主义文明具有两重性:一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指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62页)这里说得很清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是保证一般地满足就行了,必须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8.
高放 《探索与争鸣》2023,(5):39-44+177
全球化是全球众人关注的重大课题。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载体逐步发展起来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91年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两种模式对峙和对抗的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后,全球化呈现出五个新特点。第一,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更加全方位、加速度地迅猛发展。第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更加明显地从传统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第三,出现了反全球化的逆流。第四,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和平崛起,内政和外交都在摆脱、超越传统的苏联模式,探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五,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或世界主题。未来全球化的趋势将是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大主流的交汇更加密切,更富成效。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太空化、宇宙化是比全球化更加远大、更具吸引力的新千年远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社会目前和今后的阶级斗争,显然不同于过去历史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69页)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研究这个“显然不同”具体在什么地方,以期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有个较为详细具体地认识。希望下面的一些看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末 ,西方某位政治家曾作出颇具代表性的政治判断 :“1999 ,不战而胜” ,预言在20世纪末 ,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不战而胜”。当历史已站在21世纪门槛时 ,人们发现这个政治预言已经破产。近10年来 ,社会主义虽然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峻考验 ,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发展时期 ,但是 ,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现实说明 :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战而不胜”已成不容否定的历史现实。“1999 ,战而不胜”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