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上册教材,在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三个课题中比较集中地讲到了这一问题。但在上述三个地方讲的是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劳动生产率,即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它们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讲授这一问题,特别是在复习时,需要对上述三个不同层次上  相似文献   

2.
误区一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辨析]在人们的直观印象中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应该成正比。形成该错误观点的原因有两点 :即对劳动生产率没有区分和对商品价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常用两种方法表示 :一种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的产品数量 ;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不同。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 ,表明生产该商品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 ,因此 ,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亦然。即单位商品的…  相似文献   

3.
“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高一思想政治课第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的疑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价值规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一些日常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从以下地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弄清四个慨念: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计算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另一种是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易犯的错误,我认为在讲解“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时,应该让学生明确下列观点。首先,这里讲的“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某一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而不能误认为是由个别企业或商品生产者的个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纸币体系价格总水平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马克思价值、价格与货币理论基础上构建纸币体系中的价格总水平模型,确定了价格总水平与相关因素的量的关系: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社会总商品价值量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倒数的加权和这四个因素;价格总水平的相对变化率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社会总生产劳动人数、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和劳动生产率这五个因素的相对变化率。  相似文献   

6.
《政治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有人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工资应相应地减少,为什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反比过去高了?”对此,我们需要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资上的表现,才能把问题搞明白。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降低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剥削程度,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果工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量没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的价值也没有变化,那么,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会表现为工人工资的减少。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是在变化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中,理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难点。我认为,只有抓住根本观点,依次进行讲解分析,才有助于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一、明确“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根本观点,是突破该教学难点的前提条件。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  相似文献   

8.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关于劳动生产率、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关系可简要整理如下图。  相似文献   

9.
滕玉成 《求索》2011,(12):106-108
对于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且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当代,一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于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与价值的决定有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价值实现有关。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观点是有条件的,从商品生产的个体角度来讲,这是成立的;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讲,二者是成正比的,正是技术的进步,引起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商品生产个体和商品生产整体得出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1985年高考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的商品也越多,但所创造的价值总量:A.不变。B.越小。C.越大。D无法测定。不少的学生都选择B,普遍都反映对正确答案“不变”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点个人的看法。首先,要正确理解该题所涉及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问题。教材是这样阐述这一关系的:“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  相似文献   

11.
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商品和商品交换的认识,正确的是()A劳动产品必须在一定的交换关系中才能成为商品,具有价值B.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着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二:者兼得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商品的等价交换表现在每一次交换中,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评析:本题是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对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量和等价交换的理解。A项正确。B项不完全正确,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最正确的,而商品生产者要通过交换_二者兼得则是错误…  相似文献   

12.
■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会随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相对降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将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劳动生产率高低悬殊产生财富总量和人均财富量的差别■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国际必要劳动时间,较多的国内价值只能计算为较少的国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在讲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时,不少教师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按教材上的图表所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到底是指哪一段:是指全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还是仅仅指提高了剥削程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仅仅是指绝对地延长或相对地增加的那部分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并不包括原来的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有的同志则认为应该包括原来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里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4.
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量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逆向变化 ,即使用价值增大或增多 (通常表现为商品质量的提高和性能的改进 ) ,同时其价值和价格下降。这表明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化的著名论断是符合实际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具有增长趋势 ,与使用价值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隐含着劳动时间的折算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高于劳动数量增长幅度的现象可以从劳动价值论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商品价值量是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而商品的价值总量却保持不变。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为什么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却越来越大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理解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与某种商品价值总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引起的。一、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使社会商品价值总量随之扩张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其综合利用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各种以不同的生产资料为劳动对象的劳动相继出现,社会劳动总量随之不断扩张,不同的新的使用价值被创造出来,并具有量的扩张的…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经济常识中的基本理论。如何准确理解和科学地讲授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就高一思想政治课教材和教师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做进一步探究很有必要。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两方面的内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在教学中要明确前者是从生产领域的角度讲商品的价值决定;后者是从流通领域的角度讲商品的价值实现。关于商品的价值量,教材的表述是由生…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如果交换等式为1袋米=2只羊,那末 A、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等式为1袋米=1只羊 B、养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等式为1袋米=4只羊 C、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和养羊的劳动生产率各提高一倍,其等式为1袋米=2只羊 D、生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养羊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其等式为1袋米=6只羊据了解,全部选对而且感到有把握的同学很少。许多同学虽然熟记了“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  相似文献   

18.
郭俊华  李洪琴 《前沿》2007,3(8):168-171
文化商品在价值生产上的非同质性和垄断性,使其价值量由生产商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并能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其价值的实现则以价格对价值的较大背离完成;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及效用满足程度难以准确度量,使生产商在文化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同时文化商品的意识形态特点及对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在观念层面所产生的影响,使生产商对社会的责任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星期天我漫步走在街头,偶然发现,同样是“三峡牌”单缸洗衣机,它的零售价格却是不一样的:县日杂公司为180元一台;供销商场只要175元,而五金公司门市部,172元就可买到一台。对此,我感到迷惑不解。我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在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同一家工厂的单位商品,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是相同的。按照同质同价来说,价格应该是相同的。现在,何以同种商品的零售价格不相同呢? 当我感到为难之时,老师给了我点拨。他告诉我,企业之间为什么要相继一次性削价呢?除了社会主义竞争的因素外,还要看到,商品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四层含义。自然物以零价值参与社会价值的形成 ,并获得社会价值。生产资料可分为价值转移性要素和价值形成性要素。一般说 ,生产资料中的对象性要素 ,通过生产 ,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而能力性要素 ,其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代替人力 延伸或增大人的能力进行价值创造 ,在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是其价值的转移过程 ,另一方面则是新“等量价值”的形成过程。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不是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