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乌克兰危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美欧安全合作整体增强,“抗俄援乌”成为主要任务,“印太”协同性有所强化,但功能性领域利益分化加剧。这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危机加剧了大西洋国家的不安全感、美国力推跨大西洋合作,以及来自于中东欧国家的推动力等。未来,跨大西洋联盟的安全属性将更为突出,联盟功能日益完善但聚合性不足,联盟在各领域的集体行动面临困境,欧洲国家的自主困境会加剧。鉴于其对“印太”秩序和中欧关系带来的冲击,中国应继续夯实中欧经贸合作的市场基础,利用好多边秩序和自由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2.
<面对不确定世界的宏伟战略--跨大西洋联盟的革新>报告以维护美欧安全、保持美欧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为出发点,分析了美欧在"9·11"后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并对跨大西洋联盟的改革及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报告"预示了美欧关系调整的重点与方向:美欧在安全领域的协调将进一步加强;北约的改造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美欧互动的重点;跨大西洋联盟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欧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欧美关系与布什时期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美国外交政策"向欧洲大幅靠拢",欧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全面亲美".跨大西洋关系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欧美双方因各自实力下降而产生的内在需求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所带来的外部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欧美关系不大可能出现布什时期的剧烈震荡,将较为平稳、协调.但欧美关系中的一些制约性因素并未消除,"新跨大西洋联盟"建设也难以一帆风顺,在经贸、金融等领域,双方的矛盾和竞争性关系可能会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以及欧美对华政策的转型,中国因素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应对中国崛起、巩固跨大西洋关系以及维护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欧美加快了对华政策协调的步伐,试图围绕意识形态、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全球治理等议题协调共识并采取更加一致的行动。当前欧美对华政策协调也有别于过去“美主欧从”的模式,呈现出更具机制化和更全面的新特点。在协调的过程中,欧美对华政策出现了一定的趋同,但分歧也显露无遗。欧美对华认知与政策分歧、欧盟“战略自主”倾向以及“特朗普主义”遗产的影响都将对欧美协调的深度和效果构成制约。当今国际体系的特点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欧美协调难以复制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平共处”是欧美协调和中美欧三边关系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欧美近期推出了整合双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即“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计划进一步开放彼此市场,整合规范与标准,并共同应对全球贸易面临的挑战.欧美此举既有摆脱各自经济困境、推动内部经济增长的考虑,更有联手应对新兴经济体崛起、维持国际经贸主导权,以及重振“跨大西洋联盟”的战略考虑.欧美对TTIP都寄予厚望,将全力推动谈判达成协议,但由于双方在监管理念以及技术细节等方面仍存较大差异,谈判很难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欧美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关系”谈判,这既是近十年来建设“欧美共同市场”构想的延续和升级,又是传统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做出的主动战略协调,有着提振欧美经济、打造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深化欧美地缘关系的战略意图. “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关系”的提出、谈判进程及最终结果,不仅将对当前国际经贸格局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而且也将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国际经贸格局中的发展势头形成抑制,进而影响中国未来经贸结构、政策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北约新战略概念有三点变化引人注目:在“安全环境”评估方面,认为北约遭传统军事攻击的可能性减小,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网络攻击等“新威胁”日益严重;在威胁应对方面,提出加强反导体系等“新能力”建设,运用政治、民事及军事等综合性危机管理方法,以及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等;在对俄关系方面展现了“新思维”,不再认为俄是主要安全威胁,“寻求与俄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新战略概念将对北约未来发展、跨大西洋联盟及西方与俄关系产生影响:北约的全球性特征会更明显,它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地位将有所提升,北约及其成员国与俄关系将进入一个对抗减少和合作增多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欧盟与美俄中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欧盟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和发展。“9·11事件”后 ,对不安全因素全球化的感知强化了欧美维持大西洋联盟的意识 ,矛盾得到缓解 ,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上升。但在中长期内欧美既合作又竞争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9·11事件”后俄罗斯与美国的迅速接近使欧俄关系有些“暗然失色” ,但这仅是表面现象 ,影响欧俄关系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欧盟在俄对外战略中与美国占有同等甚至优先的位置。欧盟对华政策仍坚持以合作和对话为主。欧中之间不断扩大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为双方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美欧关系当前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特征。一方面,特朗普上台以来双方围绕安全、经济以及多边主义等一系列问题的冲突反映了美欧的观念和利益分化,矛盾具有内生性特征;另一方面,维持双方关系的支柱性基础未根本动摇,双边关系仍具韧性。上述两种特征的发展变化将左右美欧关系前景,跨大西洋传统联盟关系将日益走向松散的"议题联盟"。松散联盟状态下,双方的盟友关系将更多表现为"议题主导",在不同议题领域将呈现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多面形态。  相似文献   

10.
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是全球最大的区域一体化工程,其重要动因之一是美欧有意应对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印等国崛起的挑战。未来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是搞自贸区、共同市场,还是"经济北约"?这是个悬而未定的问题。欧美经济一体化的性质将对世界经济能否走向多边主义合作有着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欧盟内部知识精英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有的负面看法、<里斯本条约>批准后欧盟外交政策的调整,以及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关系的新发展,使2003年确立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中国需要对这一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所面临的新挑战有充分的准备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欧洲国家对美关系考虑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欧洲国家在对美国的认识上没有根本性差异,其分歧主要在于如何与美国打交道,准确地说,在于以何种方式可以有效影响美国的政策。英法等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裂在较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处理对美关系的分歧而引起的。不论是英国代表的“团结派”,还是法国和德国代表的“抗衡派”,都希望能够与美国保持联盟关系。但“抗衡派”与美国的矛盾由于是围绕世界秩序以及各自地位和作用而展开的,双方均难做出妥协,并因此将改变大西洋联盟内部关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战后,德美合作素以“大西洋联盟的基石”著称。但近年来,特别是从里根政府上台以来,德美关系中不时出现轩然大波。双方分歧面之广,争论之激烈,均达到了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德美是西方集团中两个实力最强的盟国,因此,它们之间的激烈争吵引起了世界舆论的瞩目。  相似文献   

14.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促使美国着手调整对欧政策,提出“新大西洋主义”。“新大西洋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其内容为:加强现有的西方各种体制,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条约的形式加强美国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扩大欧安会的作用;提出四项原则,牵制德国统一的进程。“新大西洋主义”绝非是根本消除美欧矛盾和分歧的灵丹妙药,今后美欧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孙德刚 《西亚非洲》2005,44(4):26-30
约翰逊时期,美以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类特殊的安全合作关系。美以这一时期的合作既有“硬”基础,也有“软”基础,双方在军售、援助、情报、外交等领域的合作表现出明显的联盟特点。但是按照传统的联盟理论,美以不属于“联盟”关系,是“准联盟”关系,即双边或多边心照不宣的、未签署正式联盟协定的安全合作关系。联盟与准联盟在是否签订条约、成员间根本利益是否一致方面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以来,在俄罗斯总理普京“创新计划”基础上,梅德韦杰夫总统提出国家“全面现代化”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俄开始调整外交政策,突出强调“实用性”原则和为“现代化服务”。从调整布局看,俄仍坚持了东西方均衡原则,也非常重视与亚太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但公开强调与欧美建立“现代化联盟”关系,此乃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7.
普京就任新总统后,极力为俄未来外交政策定调,并在实际外交活动中予以具体落实。普京外交既有继承性、延续性,更有创新性,其推行的外交政策具有以下新特点: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发挥“G20”“金砖国家”等新型组织的作用;建立欧亚联盟;继续拓展与欧盟关系;耐心调整与美及北约关系;加大对亚太的投资力度;借中国之“风”谋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建华 《东南亚纵横》2003,(8):59-62,79
近几个月来 ,围绕伊拉克问题 ,跨大西洋联盟出现了严重裂痕。美欧分歧源于双方的力量差距和秩序观、安全观、主权观、战略利益的不同。美欧共同价值观、利益的存在 ,使双方趋于弥合分歧。但只要美国继续奉行单边主义的霸权战略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未来美欧矛盾还会增加和加深。  相似文献   

19.
凌胜利  吴玥瑾 《东北亚论坛》2024,(2):47-62+127-128
近年来,北约对亚太地区的介入不断加深,呈现“北约亚太化”态势。“北约亚太化”主要受到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欧洲盟国协调等因素影响,突出表现为以应对“中国挑战”为战略目标、以强化与亚太伙伴国家关系为主要手段、实现亚太与跨大西洋的安全联动。当前,对于“北约亚太化”的认知分歧主要聚焦于其属于联盟转型还是联盟扩员。通过比较分析联盟转型与扩员的条件,可以发现“北约亚太化”的实质是北约将联盟空间拓展至亚太地区,推动联盟转型。尽管北约积极加强与亚太国家间关系,但是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和互利水平有限,这使得“北约亚太化”难以发展为在亚太地区的联盟扩员。“介入亚太”已经成为北约的长期任务,会对中国周边安全、亚太地区局势与大国战略竞争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对此,中国需要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巩固与亚太国家的务实合作、推动建立与完善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机制,妥善应对“北约亚太化”。  相似文献   

20.
近来 ,围绕伊拉克战争中的德美分歧 ,德国外交界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其政策讨论中曾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新大西洋主义的“合作性对峙” ,有条件地调整对美政策 ,以“使美国修正其路线”。二是受戴高乐主义影响的“均衡对峙” ,包括建立法德俄轴心 ,限制美国的单边影响。三是紧密跟随美国的“老大西洋主义”路线 ,并伺机施加影响。经过权衡 ,德国政府认为应发展新的大西洋伙伴关系。 11月外长菲舍尔和总理施罗德相继访美 ,努力作出与美和解的姿态 ,德国外交“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日趋明显。战后 ,德国外交政策长期奉行大西洋主义 ,与美国关系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