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与2010年中国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层次模型分析方法,主要考察两个问题:第一,个体层次上,探讨不同互联网使用动机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第二,结构层次上,考察在不同应用密度背景下,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的社交使用更能增加网络社会资本;在网络邻近性与外部性越强的结构中,互联网的社交使用对网络社会资本的增加效果越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5)
以2014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江苏省留守老人综合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都比较高,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文化程度、精神孤独感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社区养老建设,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
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追踪数据,本文研究社会资本对灾区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灾后初期缓解了灾难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冲击,社会网络规模对民众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在重建初期,强关系表意性功能显著,随后网络差异所带来的信息和资源的机制作用显著;城市经理层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经济富裕阶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资源机制和社会网络相对地位所带来的"相对剥夺"可对此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试论校内网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柳梅 《学理论》2010,(10):208-209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已经深刻而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作为双刃剑的互联网,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其负面的作用直接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趋利避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以近年来兴起的校内网为切入口,深入地分析它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自尊量表""网络社会资本量表"和"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问卷"为工具对4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高低自尊者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及其后果的比较来进一步理解社会补偿说。结果表明:低自尊者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信息表露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高自尊者;自尊对网络社会资本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通过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信息表露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网络社会资本。该结论与社会补偿说的某些观点存在不一致之处,但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拓展和延伸,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自我保护呈现模式的低自尊者在网络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与实名网络社区不同,匿名网络社区无法将线下社会资本转移到线上,用户必须依靠网络行为的形式来获取社会资本。本文提出了"匿名社区资本"的概念,使用网络爬虫对豆瓣网用户页面进行数据抓取,经过数据分析与建模,发现用户生产内容与社交等行为是普通用户在匿名网络社区中建立社会资本的基本方式,而社会资本是用户的网络社区行为在时间上持续累积的结果;同时,加入匿名网络社区的时间显著影响了匿名社区资本的获取,早期加入的用户在匿名社区资本的获取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7.
如何重塑公众对政府信任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非常关键的公共课题。社会资本理论家对于不同形态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没有形成共识。为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CGSS2005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形态的社会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存在区域差异。在区域差异前提下,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显著提升了城市居民对政府信任,无论是实质性社会资本——"普遍"信任和互助行为,还是形式社会资本——开放型的社会网络,均对政府信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区域的社会资本对于提升政府信任不具有与个体层次社会资本同样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创建社会资本过程中,依托开放型社会网络和社区为平台,树立互惠互利的道德规范,培育互助文化和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普遍信任,从而创建政治资本,提升政府信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视角,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验证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愿的影响。主要发现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父母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父亲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越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0)
21世纪以来,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把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连在一起,让世界各地的文化汇聚。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选择接受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元宇宙是由数字技术与资本结合诞生的数字经济新形态。人们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现实世界中人与虚拟世界的联系,拓展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具有全覆盖、深渗透、广延伸等特征。元宇宙中人类社会生活被还原为数字编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都由数字资本主导,由此带来了权力不平等。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元宇宙成为数字剥削的新工具,消费主义渗透其中,为资本向政治领域扩张提供契机。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对元宇宙的资本逻辑进行合理规制,使元宇宙朝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绑架”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职业获得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向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求职途径中社会资本充裕的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关系求职;就求职结果而言.人力资本相对于社会资本对求职结果具有显著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职业获得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两者对不同职业获得作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立足于商业性行为的嵌入性,识别出对理解男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具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网络——"核心应酬网",通过问卷调查数据验证了该网络与艾滋病风险及保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以两种方式测量的核心应酬网的行为规范均与男性流动人口的商业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显著相关;社会网络模型相对于个体模型显著提升了拟合优度。因而,今后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研究和干预活动有必要推进"网络转向"。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对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析了目前青少年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全力守护的"第五疆域"。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全球发声平台、民众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领地。人们的生活由现实社会拓展到虚拟的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互联网不同使用类型、参与在线政治讨论对基于个体利益诉求表达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信息获取型使用和沟通互动型使用对维权抗争参与有显著影响,但对意见表达参与没有显著影响;从群体角度看,两种互联网使用类型均对不同收入者的维权抗争参与有显著影响,沟通互动型使用会显著提高低教育程度者的维权抗争参与可能性;参与在线政治讨论对意见表达和维权抗争参与均有促进作用。总之,互联网拓展了政治参与渠道,能够缓解社会对立性情绪和矛盾,但互联网空间非理性因素也可能给低教育程度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媒体已成为公共领域信任关系的中介。公众对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可能对政治信任产生复杂、多元的影响。本文总结出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两种影响路径:直接的认知效果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果,并分析互联网作为公众政治认知、互动、表达和参与的媒介,对其政治信任水平的可能影响。对一项2010—2011年全国性公众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和电视与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具有不同的政治涵义。当控制住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在网上接触海外"另类媒介"越多、网上公共事务参与越频繁的公众,其政治信任水平越低;但网上政治信息获取、政治互动和表达与政治信任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研究还发现,传统媒体在"涵化"公众政治信任方面的功效极其微弱,体现出新媒体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政治传播效果的"挤迫效应"。本研究的结果提请相关管理部门以互联网为平台展开有效的政府-公众沟通,以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水平。未来研究有必要采用随机样本,同时需要对政治信任概念的测量更加精细化。  相似文献   

17.
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互联网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社会文化、公共生活、管理方式、思维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和要素,虽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和分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共识,并衍生出公共价值,影响着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政府管理而言,互联网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便利;另一方面,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网络犯罪以及网络强大的聚合效应都对政府管理构成了新挑战。面对挑战,各级政府要注意研究网络社会的特点,重视网络民意,积极推行社会事务的电子化管理,完善网络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结合,产生了互联网文化,通常我们把互联网理解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便捷工具,成为重要媒体之一,加强对它的研究和管理已迫在眉睫。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文化网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规范、引导互联网向着进步、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文化部对全国文化网站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到,中国互联网产业近几年来获得了极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党的决策方式、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党的监督机制以及党的建设等。中国共产党担当着世界网络大国的执政党角色,因此它必须积极主动地鼓励群众使用这种新型政治技术手段参与政治社会生活,同时还必须在党的政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所以,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深入了解并特别关注互联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的广泛影响,我们更加没有理由不去积极探索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对党的执政规律所具有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