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华文文学"常因历史与疆域的问题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歧视,然而正是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身影,身为华人的烙印让他们用文字缓缓书写华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为我们提供另一种风景。袁勇麟先生所著的《华文文学的言说疆域》(花城出版社2016年8月版),正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部佳作,在华文文学的"大伽蓝"里,勾勒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文教育随着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坎坷发展而历经曲折。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和华文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区别于一般少数民族族群,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华人族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80%以上,其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育政策,结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分析东南亚华文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周龙 《八桂侨刊》2013,(1):54-58
2012年英国地方选举落下了帷幕,本文通过跟踪此次选举,依靠英国华文报刊资源,展现了英国华人在选举中呈现出的一些新趋势,英国华人在选举中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投票率方面有所提高,英国主流社会也对华人参政有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指出了华人参政道路的艰辛,候选人成功获选的人数很少,华人代言人缺失。英国华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在政治上发声,自己的选票很关键,华人应该努力选出华人自己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统一论坛》2013,(4):55-55
非洲 ◎2013年7月15日,“非洲华文传媒集团”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举行酒会,庆祝其所属华文报纸《非洲华侨周报》创刊四周年。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郑竹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博茨瓦纳国家广播电视局局长莫戈莫西,博茨瓦纳政府官员、华人社团代表、知名侨胞、中资企业代表等100多人出席了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7.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泰两国是友好近邻,在历史上有许多中国人到泰国经商或定居,泰国的华文教育也随之产生。泰国华文教育自20世纪初以后迅速发展,受中国、泰国、泰国华人以及世界发展形势的影响,经历了初期兴盛、短暂繁荣、极度衰落、复兴发展四个阶段。本文拟在对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历程阐述的基础上,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以期对华文教育的发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对日本侨报社进行研究,探讨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侨报社突破海外华文媒体的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创办汉语角、日中翻译学院;举办中日作文大赛、华人学术奖等中日交流新模式,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日本华文传媒提出了参与中日公共外交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人作为一个移民群落,其自身的侨居模式和文化发展均有独特之处,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随着海外华人逐渐融入居住地的主流社会和身份认同的转变,其文化中的传统部分遭受冲击并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日益成为海外华文传媒关注的热点,这是华人文化焦虑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华文文学是华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中西文化在新层面的碰撞与磨合。不久前,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侨办)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聚集了严歌苓、尤今、汪国真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内外华文作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未来。这个旨在广泛团结五大洲华文文学界人士,促进全球华文文学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华文文学界力量,更好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22日至24日,被称为海外华文媒体“峰会”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湖南长沙市召开,来自全球约30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近180家海外华文媒体的200名高层人物与会。该论坛是一个开放性、国际性的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会议,首届于2001年9月在南京召开,当时被媒体誉为“世界华文媒体史上空前的盛会”。今年召开的是第二届。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最早的华文报刊是1900年前后保皇党人创办的《日新报》。二战前华文报刊数量很少,二战后的华文报刊日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人人口由于新移民不断涌入而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华文报刊也相应增加。近年来,加拿大华文报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大陆华人所办报刊异军突起,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当代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三语学校,在苏哈托时代中断了30多年的华文教学,终于在印尼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找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苏哈托威权统治结束后,印尼逐步完善民主化制度与多元文化制度,在此环境下,印尼雅加达华人社会摸索出三语学校的多种模式,并创办了多种类型的三语学校,对华文在印尼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文教学在印尼复兴的经验表明,华文在海外的推广要适应该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印尼三语学校的发展是印尼华人文化适应当地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对推动华文在印尼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八桂侨刊》2011,(3):69-69
【据中新社北京8月15日讯】中国国务院侨办所属华侨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5日在北京联合发布的首部《华侨华人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世界“汉语热”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冲击着海外华文教育的诸多领域,甚至导致华文教育陷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一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该国人口的1/3,如何解决带有政治和种族敏感性的华人教育的 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该国的一大难题。尽管国家宪法规定各族人民享有母语教育的权利,但是,1961年颁布的教育法令,确立了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政策。根据规定,华文小学随时有被改制的危险,而华文中学如不改制,将得不到政府的津贴,从而成为私立的独立中学。这一旨在最终取消华文教育的法令,遭到了华人社会的强烈反弹。结果,60间华文中学宁愿失去政府的资助,坚决不改制,因而成为华人出资兴办的独中。然而,在  相似文献   

17.
东盟国家是华侨华人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广西籍华侨华人分布较多的区域。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日益密切,广西作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地缘优势不断凸显,广西在面向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的海外华文教育中,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作用,保持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加强与祖籍国的联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新的形势下,面向东盟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愈加显得重要,这就要求广西要创新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磨难后,越南华人经济的重新崛起带动了其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革新”后,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华文教育,华文报纸,华人社团的剖析,解读胡志明市华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并以此推及整个越南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以后,华文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1955年,全马来亚华校达1276所,拥有学生277454人,教员7606人,还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马来亚教育部在全马学龄儿童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华人儿童进入华校就读,这是马来亚华人教育的辉煌时期。 1957年马来亚独立以后,奉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意扶植土著民族,排斥其他民族,抑制华文教育的发展成为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的组成部分,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