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地缘政治潜力下降,促使其对外政策中地缘经济战略凸现。地缘经济战略中的能源外交成为俄对外政策的重点。俄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使其经济从解体后的萧条中复苏,但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变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俄对外政策中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互动着,这成为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和“弱参与”为辅,到后冷战时期“强主导”为主、“强参与”为辅的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乃至“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历史演变进程表明,东南亚区域间主义与区域主义是紧密联动的,由此形成可以产生某种结果的互动关系和催生共同制度和集体认同的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形成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印。冷战后,东正教的复兴不可避免地对俄罗斯新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王权与教权的统一和救世主观念有助于俄罗斯中央权力的加强;“第三罗马”观有助于俄罗斯国家主权的捍卫;上帝之爱有助于俄罗斯社会的稳定。但东正教的群体意识和遁世性伦理观对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俄罗斯东正教与现代社会接轨。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民族意识经受了剧烈震荡的考验,目前正在恢复常态。大多数人已放弃苏联时代的认同,树立了“俄罗斯公民”的新的民族认同。群体历史记忆。特别是对苏联时代的记忆,是俄罗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民族自豪感依然很强烈,表明俄罗斯传统的爱国主义有牢固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郭云龙 《亚非纵横》2014,(5):103-113
目前,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也身处其中,面临既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又要维护自己民族认同的双重挑战。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苏联解体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民族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审视过程,民族认同问题不可回避。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认同问题,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旨在构建新的俄罗斯国家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欧洲边界问题实际是地缘政治和欧洲认同性问题。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回归欧洲”。欧盟的政治战略是推动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构筑一条和平安全地带。俄罗斯与欧洲“融合”同“融入”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俄罗斯是一支与欧盟对等的独立力量。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在俄国历史上历经三次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的冲击。20世纪末,伴随着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俄罗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其“民族主义”问题再次凸显。因此,复活传统民族主义,重构民族精神以填补意识形态空白,增强民族认同成为俄罗斯在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强调国家之间在“认知—实践”上的差异,认为国家的身份认定影响着其利益和行为,而国家的身份则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据此而看,由于在冷战前后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在各自或相互身份的认同上的变迁就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巨大变化。目前,中马关系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且前景广阔,但由于双方在身份及其认同上仍存在着差异,故在发展关系时还有一些变数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4日,科莫罗夫斯基当选波兰新一届总统,他将调整前任莱赫.卡钦斯基实行的内外政策。波兰和俄罗斯在历史上就积怨很深,冷战后,波兰加入北约和欧盟,实行疏远、抑制和防范俄罗斯的政策。卡钦斯基对俄的强硬态度以及美波之间在导弹防御系统上进行的合作,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两国关系进入冰冻期。科莫罗夫斯基上任后,两国关系有望回暖,但波兰依靠美国提高防御能力、压制俄罗斯的战略不会改变。表面友好、暗中对抗将是俄波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表现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既要疏俄、防俄、抑俄,防范霸权式的俄罗斯东山再起,又要改善对俄关系,并与俄罗斯建立起比较正常和稳定的双边关系。可以预见,随着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深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独立安全防务政策的加强,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将更多受欧盟对俄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越南与俄罗斯的关系既是冷战时期越苏关系的沿袭,又有别于冷战时期的越苏关系。从冷战前以意识形态为纽带、以战略利益为基础的双边军事同盟,到后冷战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平等互利国家关系的建构,再到世纪之初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塑,直至近期双边关系的持续升温,越俄双边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嬗变。  相似文献   

12.
西欧外交进入了与大国建立“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欧外交进入了与大国建立“伙伴关系”的新阶段申义怀最近一个时期,西欧国家在调整对外政策方面出现了谋求与大国建立“伙伴关系”新动向,主要表现在西欧对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三方政策的调整。一、谋求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从40年代末到冷战结束后的初期,...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对华战略竞争效果,拜登政府从叙事的情境、角色、情节等方面进行对华话语设计,建构了“美国领导世界抵抗中国‘威权威胁’”的主导性叙事,并采取“天使/恶魔转移”及因果故事等叙事策略,加强其说服力。拜登政府的对华叙事意在国内外塑造一种对华认同,为其对华竞争战略提供合法性,以削弱中国影响力。这种对华叙事是“东方主义”认知偏见下对中国“他者化”的体现,彰显了美国的霸权和冷战思维。面对拜登政府对华的污名化叙事,中国可对其叙事进行解构,并建构一种竞争性叙事或反叙事,以消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蔡同昌“冷战”期间,苏联曾是美国在拉美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成为拉美国家的合作对象国。与前苏联在拉美积极进行渗透、同美国争夺拉美相反,近年来,俄罗斯重新调整了原苏联时期同某些拉美国家保持的以意识形...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也是俄罗斯民族认同形成的过程,东正教和专制制度分别为民族认同提供了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民族的思想也逐渐成熟,以东正教和专制制度思想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俄罗斯民族正是依靠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基础,形成内部自我认同,确立外部自我形象,在众多认同标准中以此为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16.
欧盟的对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张在资本主义阵营里实行“分工”:美国承担“全球性”任务,西欧承担“地区性”任务。其用意是限制西欧对外活动的范围。由于在冷战期间美国是全球性力量,西欧是地区性力量,西欧只能在事实上被迫接受这一主张。冷战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欧盟的综合实力超过了冷战时期的欧共体,它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逐渐过渡。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它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承担“地区性”的任务。为此,欧盟制订了一系列对外战略。其对外战略的总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该目标是与美国维护自己超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东盟一体化发展进程为背景,分析不同时期越南在东盟一体化中的角色及作用。冷战时期,越南的民族主义推动了东盟的诞生;后冷战时期,越南与东盟改善关系并加入东盟,越南的地区主义助推东盟的扩大和深入发展。越南在东盟一体化中的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是越南依据其民族国家利益,结合世界和地区情势做出的理性选择。东盟共同体建设完成后,越南仍然会以其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充分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在东盟一体化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的“军转民”及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林合明,金岩在“冷战”时代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俄罗斯的“军转民”刻不容缓,并成为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由于“军转民”实施的快慢及成功与否在很...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南中国海的军事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中国海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是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走廊。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在菲律宾苏比克及克拉克和越南金兰湾驻有海空军部队,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南海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南海地区实行战略收缩,美军也相继撤离菲律宾克拉克和苏比克湾海空军基地,南中国海一时“风平浪静”。但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调整其亚太战略及南海政策,逐步增强其在南海地区军事渗透的力度,整合其对中国防范、遏制的“岛屿锁链”,南中国海再次“阴云密布”。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在军事科学与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科学组织体制上,俄罗斯建立了研究所这种新的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俄罗斯具有敢于挑战西方权威的科学首创精神,具有以共同性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