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面对东亚金融危机 ,时下颇为流行的观点之一便是对东亚经济模式的否定和质疑 ,即认为这“是一个模式失灵的问题” ,“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 ,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如何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认识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 ,并正确借鉴其经验教训 ,这对于确保我国经济今后持续、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 ,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看到 ,东亚经济模式之所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因为其本质性内涵依然适合东亚经济社会的实际 ,它既包涵了东亚的优秀精神文化 ,也体现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对东亚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金融危机曾引发国际和国内学者对东亚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深入探讨。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粉碎了“亚洲模式”。美国《外交》月刊说的更加明确:“亚洲金融危机证明美国经济模式正确”。在国内,尽管对东亚模式支持者居多,但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如何认识东亚新形势谈若干看法。东亚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智慧。除个别国家外,几乎所有东亚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我们历史遭遇相同,所处发展阶段相同,面临的发展任务一样,对发展中国家群体前途与命运的认识相似。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对世界经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统计,东亚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已连续5年超过50%。包括东盟10国和中  相似文献   

4.
前言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已过了十余年。在此期间,东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地区一体化的动向有了加强,并出现了东亚共同体设想。亚洲经济实力地图也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崛起相当显著。通过直接投资,东亚还形成了生产和  相似文献   

5.
东亚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已有20余年之久。在80年代世界经济环境恶化的形势下,东亚仍保持了高增长,表现出很强的经济活力。进入90年代,西方经济萎糜不振,世界的注意力进一步转向东亚。近年来,美国、西欧和日本政府纷纷调整对亚洲的政策,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银行家纷至沓来,各种研究机构都大力加强对亚洲的研究,形成了一股"亚洲热"。其实所谓  相似文献   

6.
从希拉里东亚行看奥巴马政府亚洲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希拉里东亚行入手分析奥巴马政府亚洲政策的走向及影响.希拉里东亚之行为奥巴马政府亚洲外交开了好头.奥巴马政府的亚洲政策在继承布什政府亚洲外交遗产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这对美国与亚洲的盟友关系、东亚安全合作以及中美关系将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亚洲的内部贸易发展与外国投资 亚洲的内部贸易 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其他地区,近年来它们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稳步地发展。战后直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是东亚和东南亚的主要出口市场。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这些国家相互间已成为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出口的地理格局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7月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形势几经沉浮,至今未见起色。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恶化,给本来已步履艰难的危机各国雪上加霜。鉴于日本占亚洲GDP的70%,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东亚国家投资、贸易的重要伙伴国,日本经济状况如何对东亚国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泰国为例,探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对日本与泰国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泰国经济结构中的日本背景从80年代中期广场会议后,东亚地区“雁形”经济模式逐渐显示,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经济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泰国经济背景中的日本因素十分突出,表现在:1投…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东亚经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2日泰国货币泰铢大幅度贬值诱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年底尚未过去。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影响如何?应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的学者认为,"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东亚将告别经济高速增长期"。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国际金融自由化,重新认识外向型经济的战略,重新认识东亚经济的国际地位"。这里提出了东亚国家是否要采取新模式和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7月发端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继而席卷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再蔓延到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至今仍是余波未平。这次金融动荡中身为发源地和重灾区的东南亚国家,损失不可不谓重大,经济成长也受到相当的伤害,并连带影响到亚洲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面对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冲击,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能否重新恢复其经济活力,日后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会怎样,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东亚模式的再调整有助于亚洲经济再现活力东亚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东亚模式,支撑了东亚近20年的经…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多米诺效应波及多个国家。然而,韩国与泰国有所不同,东亚经济模式的代表是韩国而不是泰国,只因爆发金融危机而指责东亚经济模式出现危机或东亚经济模式结束,是言过其实的  相似文献   

12.
5月25—27日在新加坡召开的亚太新秩序会议上,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陈以“亚洲经济的动力:回顾与展望”为题探讨了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和前景。摘要如下: 一、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 在过去的30年中,东亚“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韩)、东盟四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和中国,先后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它们的持续高速增长无疑与成功地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有关,而且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都远远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它们能成功地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并促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抓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抓住了新一轮地区主义的浪潮。中国逐渐成为东亚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地区矛盾的协调者,在东亚一体化中的导航地位逐渐凸现出来。作者认为,必须强调东亚作为中国崛起之战略依托地带的核心价值,将推进东亚一体化作为基本的大战略目标乃至基本国策加以推行。中国的地区一体化战略,应以国际制度建设为核心,中国的地区制度建设战略应通过参与、创设、主导等三种基本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东亚货币合作及中国货币政策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对于许多亚洲国家来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大地。顿时,俗有“亚洲奇迹”之称的东南亚国家变得满目创伤。痛定思痛,许多亚洲国家认识到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抵挡住金融危机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它们的最好选择。近年来,亚洲金融合作步伐在不断加快,许多国家政府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许多构想。特别是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被许多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一、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与动因1997年7月,首先在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很快在亚洲的许多国家蔓延开来,随后又波及到俄罗斯、巴西…  相似文献   

15.
过去10年间,东亚经历灾难性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之后的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加深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迥异而深远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国家和除中国外的东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股票价格和资产价格下跌,许多国家多年的经济繁荣毁于一旦,不仅破坏了东亚乃至全球的金融体系,而且对世界经济增长以及贸易流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的极大兴趣。这些经济以日本为首,其次是四个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即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它们所走的资本主义道路使许多人都把其余的东亚市场经济看成是第二层的新兴工业国。有鉴于此,东盟的市场经济往往都被看成与新兴工业国有关。除了菲律宾以外,其它的东盟成员国在1965—1989年期间都经历了制造业的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导论不久以前,对亚洲企业家的研究集中强调了有关企业家的个人背景。这往往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欧洲的工业化主要是由那些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来实现,而他们的企业行为则受到其特定的宗教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亚洲企业家一般被认为在文化上更倾向于按照企业组织的集体形式来进行经营。印度家族企业和东亚、东南亚华人企业家商业网络的普遍存在被认为导致了亚洲经济的欠发达,因为这些企业网络阻碍了亚洲企业家成为能够与西方企业家竞争的大工业家。随着近几十年东亚经济的崛起,这些关于亚洲企业家的观念受到了广泛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变这个观点,它们强调了合作的方面,把它视为导致亚洲企业家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后 ,同印度一样 ,共享世贸组织的权利 ,也共同承担其义务 ,对两国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使之成为亚洲经济的增长点 ,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印经贸合作。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中印经贸关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道建设势在必行。亚洲新大陆桥的建设 ,把东亚、南亚、东南亚甚至西亚和欧洲的陆上通道都联接了起来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项卫星 《东北亚论坛》2006,15(2):128-封三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晓教授和丁一兵副教授的新著《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一书,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该书是李晓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东亚模式的危机与变革———透过金融危机看东亚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美国 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 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 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的相 对衰落。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 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