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伦理一直处于艰难的适应和调整时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从家庭结构、家庭稳定性、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权力分布等方面着,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传统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逐步融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家庭伦理及行为规范正在酝酿形成.  相似文献   

2.
张桢 《法制与社会》2012,(29):158-159
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深入分析中国政治实践和权力渗透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家庭养是传统中国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与功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造成传统家庭养老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也呈现增多趋势,但由于留守儿童所处家庭结构的独特性影响到了家庭功能的实现,进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社会化.本文从留守儿童所处的独特家庭结构入手,分析了这种家庭结构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并对留守儿童在性格形成、学习成绩、心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初步探析了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路径,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家庭结构变化下的社会保障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生活进一步多样化、就业越来越缺乏稳定性、社会流动的日益加剧,我国在家庭政策方面不得不面对新的日益严重的挑战。本文概述了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与对策构思,意在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促进家庭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诸要素中,家庭和谐是最主要的因素.建设和谐家庭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完善的家庭调控体系,从而形成平等友爱、科学民主、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稳定安全、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以及和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法律现代社会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应对此制度做出详尽完善的规定。本文在相关法律与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养老制度的法律模式做了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解析家庭冷暴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冷暴力正在日益成为破坏家庭幸福的肿瘤,也会成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本文借助两个真实的案例,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家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防治家庭冷暴力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家庭小说之家庭:幻象·性格集合·时空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和<歧路灯>等长篇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中心,并且在艺术上具有传承关系,在小说史上形成了新的类型,现代研究者因此将它们称为"家庭小说".但是,人们在认识家庭小说的"家庭"时,往往将它们直接等同于现实世界的家庭,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小说"家庭"形象的创造性.家庭小说的家庭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组织",家庭构成了作为特定小说类型的美学基础.家庭由宅院、日常生活等一系列时空体形式交织而成,主人公的形象,丰富的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正是通过这些时空体得以充分地建构.小说的家庭最终呈现的是生活世界的幻象.家庭小说的独立,关键是"家庭"在进入小说后获得了建构功能、具有形式意义.因此,从小说自身的家庭图式出发,家庭小说的文学性研究才可能会获得深入.  相似文献   

9.
毛慧琼 《法制与社会》2011,(25):163-164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马上或者已经步入老年阶段,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更为严峻地面临着经济、精神、照料等诸多养老问题。我国独生子女大多是"政策性"独生子女,国家应当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给予经济、政策支持,同时,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个人养老应当共同成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国家养老保障计划、异地就医制度、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等途径解决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在以下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法进行比较:基本法律,基本原则和家庭关系。其中家庭关系将从家庭关系的成立、存续、解除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比较,本文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法都体现了家庭自治和国家干预两大原则的相结合。但是中美两国由于国情不同,这两大原则有着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1.
家庭法与家庭生活存在一定的意义分野,家庭生活的亲密性和伦理性决定了家庭法介入家庭关系存在一定的界限,法律应当为家庭的自我管理保留足够的空间。基于家庭法和家庭生活的互动关系,家庭法对家庭关系的介入应当采用"目的性弃权模式",使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公民的家庭生活进行法律层面的干预。当家庭关系陷入危机甚至破裂,或者影响到第三人,或者违反保护家庭中弱势群体等底线道德时,家庭生活的亲密环境就让位于当事人权利义务界分的需求,家庭法方可有的放矢地介入。家庭法介入家庭关系的界限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具体制度提供了理论渊源,婚姻家庭编应当以之为指引,促进自身规范的解释与适用,并在处理与其他各编关系时保持坚守与张力,以共同推动《民法典》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实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2.
谭秀娟 《法制与社会》2010,(10):239-239
孩子的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家长和老师的关注。本文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结合案例阐述了孩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得出孩子所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行为可能与所在的家庭结构或交往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胡司祺 《法制与社会》2013,(23):175-176
家庭冷暴力是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家庭冷暴力。然后简要分析了它与平时所说的家庭暴力有什么区别。通过对家庭冷暴力的解释从而对它的危害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基于对其危害,的分析了解之后再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出现家庭冷暴力的原因,针对各个方面的原因寻找相应的预防解决对策,部分人认为应当立法,也有人认为家庭冷暴力既不方便由法律来调整,又不好过多让法律来涉及。但是家庭冷暴力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接下来就从社会方面的防治方法开始,引出现行法律可以制约部分,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适当提出加重罚金等辅助手段的必要性和惩戒性。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化浪潮下,家庭普遍经受了冲击与挑战。对此,西方福利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家庭,推动了家庭政策的普及与发展。从纵向看,福利国家家庭政策在褪去了19世纪晚期原初发展的稚嫩后,于二战后经历了从"家庭主义"向"去家庭化"的黄金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熟与转型中表现出一致趋向,即在强调家庭责任的同时亦凸显了对家庭的支持。其政策意涵在于,不同国家应以更加包容、积极的视野促成不同政策主体的合力,以此调和"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的关系,推动家庭整体与成员个体目标的协调发展,并促进资源在家庭成员内部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5.
家庭伦理对个人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个人道德心理形成的制约以及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家庭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脆弱,家庭伦理的失范随处可见。残缺的家庭、不当的家庭教育及不良的家庭生活方式都对青少年犯罪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本文指出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伦理道德,从源头解决青少年犯罪是我们现在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司法实践表明,容易引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家庭主要有五种:残缺型家庭;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严管型"家庭;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庭;贪欲型家庭。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稳定,最持久的社会关系,从古至今家庭所在社会中的功能不断的发生变化,乃至未来,家庭的功能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对研究社会稳定,家庭的走向都有很大意义。为了研究这种变化,本文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出发,研究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司法业务文选》2013,(20):16-20
1.2012年12月18日商务部令2012年第11号公布2.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满足家庭服务消费需求,维护家庭服务消费者、家庭服务人员和家庭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规范家庭服务经营行为,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家庭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家庭服务业,是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由家庭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9.
“家庭”的概念,在我国的法学上通常被解释为“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而形成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现行的有关“家庭”的立法,皆基于“家庭”概念的这一内涵而展开。但这种理解,已经不能反映现实家庭的形态及其历史演进的趋向。我们应当在法学上重新构建“家庭”概念。  相似文献   

20.
史丽 《行政与法》2007,(10):111-113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各种家庭问题是形成青少年高犯罪倾向的重要根源。如何认定和准确地把握家庭责任的性质、特征,以及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则成为防止未成年犯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