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了新的内涵。现阶段,我们必须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李燕 《党史文苑》2006,(6):26-27,33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多次强调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见,在当今的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聚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依靠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有一种积极的民族精神。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功能就在于以丰富生动的素材昭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多次强调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犤1犦可见,在当今的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具有新的重要意义。荆楚之地,自古多英才。近代历史上的湖北更是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国政治之革命以及无数的志士仁人的革命夙愿。1937年7月7日,北平外郊卢沟桥的隆隆炮声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国难当头,民族将亡,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所痛心疾首的。然而中华民族越是在这样危难的历史关头,爱国主义就成为全民族的一面大旗,它承载着巨大的胶合力,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成一只坚硬无比的铁拳。湖北在近代历史上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文明是促使一个民族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不断浸润和定义中华民族。党的二十大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之源,需要对长周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度解码,即从历史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提炼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学理性资源。根基深厚的农业文明、包容和合的天下观以及共享智慧的轴心时代,是保障中华民族历史赓续不断的文明驱动力;不断延续的“大一统”传统、成熟的科层制与中央集权制以及多民族国家交融一体的族际整合实践,构成了中华现代国家最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的集体价值、“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伦理根基。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只有既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股力量,又妥善协调好社会各层面、各个体民族和中华民族整体这三类主体的凝聚力,并将民族的共同心理、自我意识和民族精神这三种促成群体凝聚力的观念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当前,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强看齐意识,使全党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为什么看齐? 增强看齐意识是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和凝聚力战斗力之源.  相似文献   

9.
2003年,中央统战部出台《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实施“凝聚力工程”的意见(试行)》,在统一战线中广泛开展了“凝聚力工程”活动。所谓“凝聚力工程”,就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战部门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和协调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通过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载体和活动,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进程与中华民族的兴衰。事实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华人民凝聚力实现与时俱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象征。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进程与中华民族的兴衰.事实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华人民凝聚力实现与时俱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象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各少数民族的吸引力;二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力;三是增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党的领导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长河中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纽带。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形成、强大。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于经受新世纪、新形势的考验,保证社会的高度稳定,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核心,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个民族有了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先后30次提到了“团结”,并特别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从事的事业看,团结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的源泉,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政治责任。没有团结就没有稳定,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没有团结就没有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应当倍加珍视团结,自觉维护团结,做讲团结的楷模。讲团结,首先要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  相似文献   

15.
锦囊佳句     
《军队党的生活》2014,(5):75-75
群众路线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也是人民军队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就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官兵一致、实行“三大民主”,团结和带领广大官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故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廖文根 《学习导报》2011,(18):45-45
团结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 民族团结,推动着中华民族大发展大繁荣:军民团结,巩固着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人民团结,推动着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团结出凝聚力,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团结可以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十条,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8.
坚持“讲正气” 防止党内团结庸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党内团结。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首先是党的团结,全党各级组织都要加强团结……”此后他又一再强调:“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事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尤其需要全党加强团结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且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分析与探究,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胜利的观点。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自强不息”三个方面阐述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着力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英勇无畏的民族气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