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 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骑兵连,去华清池完成"捉蒋"任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先是提升了王玉瓒、孙铭九等有功人员,后又担心执行"捉蒋"任务的卫队第一营官兵会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每人发了一笔安家费,遣散参加"捉蒋"的主要官兵,王玉瓒离开了东北军,隐姓埋名,远走云贵.  相似文献   

2.
广艳辉 《各界》2010,(3):79-82
王玉瓒先生早年从戎,是张学良将军的得力部下,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副官、中校副官、上校参事、上校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在其任东北军警卫队第一营营长期间,曾两次担负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行辕的警卫任务。1936年12月12日,他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捉蒋,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活捉了蒋介石,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一事变有种种不同的议论.海外一些著作特别是台湾一些著作,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作了不公正的宣传.认为张学良将军因受共产党的“利用”、“煽动”而酿成西安事变.(台湾杜松柏著《蒋总统处变慎谋的历史回顾》和王昇著《总统蒋公行谊》)即使象埃德加·斯诺这样的进步作家,也误以为“共产党很可能鼓动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见《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国内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论述西安事变的著作,虽正确阐明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但却忽略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在论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又不提张学良将军率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这也是欠妥的.我们认为,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与分析他发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郭景珊(1901-1998),辽宁省台安县人。抗日英雄,原奉军张学良卫队旅第四团第一营营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与唐聚伍筹划抗日,组建了辽宁民众自卫军,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县举旗誓师,郭景珊担任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六方面军中将总指挥兼第七路司令,并由张学良授意、在通化县成立了辽宁省临时政府,郭景珊担任临时省政府常委兼宪兵司令,带领自卫军将士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辽宁民众自卫军后转移到热河改为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并参加了热河保卫战和长城抗战。  相似文献   

5.
囚禁中的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八十三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从“西安事变”后到今天,已度过了四十八年囚禁生活。本刊发表的《囚禁中的张学良》,只记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大陆被国民党囚禁的内幕。从他过去的囚禁生活,可以想知今天张学良将军在台湾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6.
今年十二月十二日是“西安事变”四十七周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软禁,是众周知的,但是,不少人对张学良此后的囚禁生活知之甚少。本文作者最近访问了湖南省沅陵县凤凰山,探知了一些张学良将军在这里一年多的往事,也许可以聊补阙憾。  相似文献   

7.
周唯一 《各界》2010,(8):84-86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扣留了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但这“八项主张”的起草人是谁,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  相似文献   

8.
张闾蘅 《民主》2006,(12):33-34
今天,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在这里召开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贾庆林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亲属,西安事变参与者及亲属共同回顾70年前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及在西安事变中作出贡献的爱国志士们的怀念,对历史上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民族英雄的尊重和敬仰。作为张学良将军亲属的代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激动。70年前,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共同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  相似文献   

9.
在蒋介石主政台湾时期,祖国大陆方面对张学良过于直白的关怀和赞誉有时会刺痛蒋氏专制政治最敏感的神经,从而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难堪。因此,周恩来曾多次嘱告有关部属,所有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导都要严格掌握分寸,一定要顾及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怀念和关怀却从来没有中止过。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暗中了解张学良的状况。他曾不止一次托请来自台湾的朋友设法保护张学良,并对他们说:“如果张学良将军的生命有个一差二错,我们就不好见面了,不好说话了。”1958年12月,定居美国的宋子文来到香港小住。…  相似文献   

10.
姜兴越 《侨园》2014,(9):26-27
故地寻踪 我们走出台安火车站坐上当地的“出租车”,向北行驶了几十多里地,从一个用水泥条石搭建的“门楼”下拐进一条“毛毛道”。又走了十几分钟就到了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桓洞镇张家窝堡。洞镇张家窝堡。这是一座宽大的农村“四合院”,里面是一趟东西屋,房顶是过去那种盖房子的茅草,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大门的门框上写着“张学良出生地”。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海外的华人一直没有忘记历史功臣、爱国将军张学良;张学良将军的乡亲——辽宁人民,更是对他怀念有加。1998年5月31日,两岸三地的华人共同在美国为张学良举行了98岁华诞祝寿“见证”活动。祝寿活动是在夏威夷第一华人基督教公理会教堂举行的,参加的有来自美国各地、中国一些城市和台湾省的各界人士,如中国中华慈善总会代会长阎明复、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辽宁省海城  相似文献   

12.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2)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因为围绕其一生所发生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事关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而身处事变当中的重要人物张学良的态度、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事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张学良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泣谏入手,对张学良将军当年处理军阀内战及西安事变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诠释张学良将军谋求国家统一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4.
杨小东 《侨园》2003,(3):30-31
张学良将军是“一个有功于国家民族,有功于抗战事业的千古功臣”,其人生轨迹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爱国爱民思想。张学良将军爱国爱民思想的形成,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经历了步履艰辛、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萌生、探索、升华、成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接触人的影响以及个人本质、性格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力平 《瞭望》1987,(26)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雨立多时。”这是叶剑英1979年4月12日在原西安办事处写的一首七绝。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的诺言是:“决不打内战了,我一定要抗日。”西安事变后不久就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全国一致抗战。正如毛泽东后来说  相似文献   

16.
本刊第九期刊登了沈醉先生写的《囚禁中的张学良》一文后,读者来信希望知道张学良将军的近况。为此,我们约请作者主要根据台湾报刊登载的有关报道,写成这篇《张学良在台湾》的综合介绍。遗憾的是,张将军目前的处境,使人们尚难得知更多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5月19日,"纪念张学良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此次活动由张学良基金会主办. 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张学良将军及东北军后裔和来自海外各界爱国人士及新闻媒体代表等30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纪念中国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毕生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深切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贡献刘耀琼晏泽厚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二十八岁即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地方军事首脑,拥有奉军三十万。易帜后,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后荣升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其军事地位仅次于当时的蒋介石。然而,声名显赫...  相似文献   

19.
唐生智一生充满争议:他信佛,却又在战场上浴血,有“佛教将军”之称;他几度起兵反蒋,也几度帮助蒋介石作战;他是力主抗击日寇的南京保卫战最高指挥官,却又仓促弃城撤退,没能避免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文革”时期,唐生智遭受冲击,宁死不愿“揭发”贺龙等老干部,又是一段传奇。唐生智的二儿子唐仁理现为香港居民,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父亲唐生智。  相似文献   

20.
正郭景珊(1901年-1998年),辽宁省台安县人。曾任奉军第三、四方面军团卫队旅第四团第一营营长。"九·一八"事变后,与唐聚五成立了辽宁民众抗日救国会,并组建了辽宁民众自卫军,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县举旗誓师,郭景珊担任第七路军司令、第六方面军司令兼宪兵司令和第三军团副总指挥,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郭景珊曾有两个遗愿,他的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奔波了好些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