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上世纪40年代,沈阳女作家白朗(刘东兰)的报告文学《八女投江》,描写东北抗日民主联军的8位女战士,在与日军激战中身陷绝境,高呼"不能凯旋归去,只有光荣赴死",毅然手挽着手一起跳入波涛滚滚的洪流中,壮烈殉国.这篇报告文学当时震动了全国各大解放区.  相似文献   
2.
那是1944年9月16日的上午,森垣嘉一和另外两名日本战俘,由新四军战士护送去淮北抗大四分校学习,当时彭雪枫师长在指挥作战中牺牲,张爱萍调任四师师长,正巧一起同行.森垣嘉一见张爱萍骑着白马从自己身边走过,亲切地向他点头致意,感到意外,便对同行的竹田说:"新四军当官的没架子,待人真友好.看上去这人起码是个营长."竹田说:"这人很有风度,怕不止是营长哩!"  相似文献   
3.
1940年9月中旬,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接到了陈毅要他支援"黄桥决战"的电报.于是,他集中5个团的兵力,分路从淮海地区兼程南下.进军途中,传来了"黄桥决战"胜利的捷报,黄克诚便和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部留在阜宁县东沟一带.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被任命为师长兼政治委员,坚持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活动在盐阜区,直到1945年10月奉命进军东北.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泗洪县半城镇彭雪枫墓园内,耸立着一块制作精细的大理石碑,碑名为<何东·何鸿章先生昭烈基金碑>,背面镌刻着<何鸿章先生昭烈基金记>,其文曰:  相似文献   
5.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户酿酒、做豆腐的贫苦人家。他在三堡学堂小学毕业后,升入私立东山中学,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7岁时去马来西亚投奔三伯父,经人介绍当了一名小学国文教员。两年后毅然回国弃文习武,在云南督军唐继尧办的讲武堂炮科攻读,三年后取得炮兵少尉的毕业证明,投奔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1927年7月,经李世  相似文献   
6.
<正>从1934年10月到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长达3年极其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7.
1935年10月,胡乔木在浙江大学外语系读书期间,因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被校方开除,只身来到上海。就此,他开始了两年的革命文化活动生涯。社联的“着手笔”到上海后,胡乔木在闸北江湾路的“春晖草庐’句号租了个亭子间住了下来。胡乔木找到了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工作的陈延庆(胡乔木二妹胡文新的前夫,当时尚未结婚),这时,正逢“社联”党团书记许涤新被捕,与上级领导机关失去了联系,代理的陈处泰分配胡乔木担任“社联”沪东区干事,并参加“社联”机关报编辑部工作。这份机关报为避开国民党的迫害,一期换一个刊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知侠写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吸引了众多读者,后来改编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男女老少,几乎无人不晓,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微山湖一带有一支铁道游击队。可是新四军第二师在淮南也有一支神出鬼没、屡建奇功的铁道游击队--铁路便衣大队,这就鲜为人知了。津浦铁路蚌(埠)宁(南京)段,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江淮大地,将淮南抗日根据地分隔为路东、路西两大块。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出生于淮安城驸马巷7号,自幼就耳濡目染了淮剧艺术。不幸的是,他9岁生母去逝,10岁过继母又去世,11岁时,他的堂房三伯父周贻廉将他带去东北铁岭,与父亲周贻能团聚,从此离开了故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再次欣赏到淮剧艺术。据淮剧老艺人回忆,在担任政务院、国务院总理的26年间,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周恩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看过13次淮剧,淮剧是他看得最多的地方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 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骑兵连,去华清池完成"捉蒋"任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先是提升了王玉瓒、孙铭九等有功人员,后又担心执行"捉蒋"任务的卫队第一营官兵会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每人发了一笔安家费,遣散参加"捉蒋"的主要官兵,王玉瓒离开了东北军,隐姓埋名,远走云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