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遑逃走。原来是一个盗墓的,披着一块白绸。鲁迅之所以有坟场踢鬼的勇气,根本就在于他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这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需要。目前,社会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浮…  相似文献   

2.
用力不竭力     
吕清明 《党政论坛》2012,(16):14-14
一天,齐桓公向手下的大艇管仲炫耀:“你看我这马车怎么样?” 管仲说:“马车不错。” 齐桓公说:“不仅马车不错,我这驾车的车夫也是齐国最好的。” 管仲问那个车夫:“既然主公说你是最好的车夫.你的驾车经验是什么?”车夫说:“我驾车的经验是让每一匹马竭尽全力来拉车,谁都不偷懒。把全部的力量用在拉车这件事上。”  相似文献   

3.
一件羊皮袄     
《侨园》2017,(8)
正我爷爷是老红军,90岁那年,他知道要去见那些在长征中牺牲的老战友了,就把我叫到身边,拿出—件羊皮袄说:小军呀,我恐怕要走了,我有一个传家宝交给你,你要好好珍惜呀!我见那羊皮袄已经十分旧了,上面的羊毛都快掉没了,还有几个小洞,便问:爷爷,这称得上是传家宝吗?爷爷说:当然,别以为那些金银古董才值得当传家宝,这件羊皮袄不仅会让你懂得如何做人,还会让你懂得人生的意义,能让你终身受用!  相似文献   

4.
行脚深深     
我是一个文化旅行者,走过很多地方,而且今后还会一直走下去。经常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学者,你跋涉万里的动力来自何处?你遇到艰难时想得最多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多,但其中至少有一个答案关系到古代的佛教旅行者,我经常在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在古代的中国大地上,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军人,二是商人,三是诗人,四是僧人。军人奉命,商人逐利,远行的目的比较浅显。诗人的远行就深刻得多了,因为他们的步伐踩踏到了精神领域;然而相比之下,精神目的更为明确,因此也走得更为艰苦的却是僧人。这些远行的僧人,…  相似文献   

5.
自己在政工岗位上8年来,有酸的,有甜的,酸酸甜甜相伴,铸成了我所走过的路。 1987年,我从柳州分局机关调到林管所担任政工干事,开始了政工生涯。刚步入政工之路就遇到了一些麻烦事。有时你采访某人写一篇稿件,别人见了,总以为你无事在和别人聊天:“小子,你真是闲哉悠哉呀。”你动了一个上午的脑瓜子,写出一份材料来,刚到走廊或门口伸伸腰,冷不防就会有人问你:“真闲呀,又没事了?”记得有一次,为赶一份材料上报,通宵达旦地苦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领导放了我两个小时的假,可刚走到单位门口,就有  相似文献   

6.
启事     
前不久,某杂志上的一篇报道说,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到,中秋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啊,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卅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灾了!”  相似文献   

7.
达英禄 《民主》2011,(1):53-53
有位书法家曾为"药王"孙思邈题了一首《大医精诚》的四言诗,开头是"医乃仁术,大慈恻隐。救死扶伤,普济含灵(人类)。"因为我是患有多种疾病的老病号,常常自我调侃:"弱者,你的名字是‘病人’。  相似文献   

8.
鼓励诚实     
栾世强 《党政论坛》2010,(20):30-30
几个同学来我家,我下楼去买西瓜。到了市场,随便在一个西瓜摊前看看。一名小女孩对我说:“叔叔,如果你要买西瓜,就等一等,我妈妈回家吃饭去了,很快就回来了。”我不会挑西瓜,这会儿也装模作样地拍拍这个敲敲那个。我问:“你们的西瓜甜吗?”话刚问完便觉得这样问纯属多余,  相似文献   

9.
恩师袁鹰     
赵丽宏 《民主》2023,(10):49-51
<正>9月1日,上午8点,桌上的手机响起来,来电显示的名字:袁鹰赵成贵。这是照顾袁鹰的小赵的手机。我的心里一紧,打开手机,传来小赵悲伤的声音:今天早晨7点,袁鹰老师走了。我拿着手机,呆呆地愣了好久,心里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亲爱的袁鹰师,你真的走了吗?  相似文献   

10.
郭宇宽 《各界》2010,(9):47-49
一 大概是2000多年以前,当时还没有行为艺术这一说,一个男子,在江边无目的地走着,穿着怪异,形容枯槁,嘴里不时还自言自语,他既愤怒又不是青年只好叫做一一愤老。一个打鱼的认出他来问道:嘿,哥们儿,你不是那个原来经常上电视的三阊大夫吗?怎么现在混得这么背。愤老忿忿道:唉!  相似文献   

11.
最近无论我去哪里、见哪些人都会听到同样的问题:你怎么看待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其于去年出版的著作《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在欧美热销至今,形成“皮凯蒂现象”)?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你怎么看待皮凯蒂的著作,你对皮凯蒂现象有何见解?  相似文献   

12.
冯仑 《党政论坛》2014,(18):55-55
什么是理想?我的看法是,当遇到困难、无解的时候,理想是一个GPS,是一个生活当中的导航,是当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你知道该去哪儿。大概在几年前,我们从西安开车前往乌鲁木齐,经过戈壁滩时,突然车坏了,那个地方手机没信号,我们没有办法跟任何人联系,越来越恐惧、焦躁。  相似文献   

13.
我从美国中西部到纽约之后不久,就听到一个新名词——“统一派”。 我最早认识的一对台湾来的夫妇,在介绍我认识新朋友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说,那个人呀,爱国,“统一派”。“统一”和爱国联系在一起,这使我感到分外亲切。 在走访纽约的“统一派”之前,让我先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走一走,熟悉一下生长“统一派”的这个环境吧。 美国号称“民族熔炉”,意思是说这个国家容纳和熔化了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4.
王乾荣 《民主》2011,(2):51-51
我没有先见之明,没有。我一般“跟着感觉走”。但这“感觉”是“己见”,因源于事实。所以有时也灵。  相似文献   

15.
心灵洞箫     
天地之间的散步鸟在天上散步,鱼在水里散步,风在梢头散步,人呢,在天地之间散步。我必须承认,自己先前并不会散步。一上路,就要大步流星地往前赶。“你头顶的云彩有阵雨?”最要好的女友曾这样问我。我不清楚她是在用这样的话嘲笑我走得太快,却傻傻地反问她:你怎么知道? 后来,也许是被一只无形的蜗牛教化过了罢,我学会了散步。头顶一方青天,脚踏一片大地,我在天地之间从容行走。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力量     
黄建如 《党政论坛》2010,(11):62-62
公司里有位美国工程师,刚来中国的那一阵子,他一看到周围地上有垃圾就拣起来,然后到处找垃圾桶。同事都劝他,说你拣这个干啥呀?他说习惯了。于是我常常感叹:美国佬的素质就是不一样。但是没过两个月,他不光不拣垃圾了,有时还和别人一样往地上乱扔垃圾。  相似文献   

17.
找脸     
对着镜子的时候.忽然发现我的脸不在了!人不能没有脸,我决定把它找回来。“师傅,刚才给你盖章的时候,看到我的脸了吗?你捡到我的脸了吗?”被称为师傅的人哈哈大笑:“领导啊领导,就是看到你的脸掉地上我也不敢捡啊。再说,我把卖一头肥猪的钱作为盖章费给你时,我是仔细看了你的,你那时就没脸了。”  相似文献   

18.
正是火烧眉毛的半期考在即,负责辅导教学的政治科陈老师告急:初一班上有4位学生蹓出去了。经过一番“侦察”,他们都围蹲在未完工的厨房里摔老K。下午第三节课,我把他们找来。学生全都羞愧地低着头。不能加温,只能冷却。我把手一招:“走!看射箭去!”谁也没有动,怀疑我在挖苦他们。“真的呀!(口努)——对面体育场,不是正在举行华东等十几个  相似文献   

19.
树柔  平丽 《瞭望》1998,(48)
蜀山客(StuartSchonberger)(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80年代初,美国人说去中国就像去月亮上一样。小孩子在地上挖地玩,你问他挖什么?他会告诉你:“我挖到中国去的洞。”这些在今天听起来像天方夜谭,都确实发生过。我来中国...  相似文献   

20.
佟晨绪 《党政论坛》2011,(12):50-50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路是大家的,你在走自己的路的同时,也是在走着别人的路。 同一条路,不同的人走,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个人走到这里疲惫了,一个小小的土坡,他就会认为这里的路陡峭难行;那个人走到这里,不小心被瓦片绊了一跤,他就会认为这条路充满了险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