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愿服务精神发端于人类悠久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救助行为,迄今为止已成为许多国家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中的传统文化蕴含的慈善思想进行梳理,志愿服务的精神同传统慈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论述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总结青年志愿服务最具影响、最有成效的活动;探讨慈善法助推青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发展的空间更加广泛、活动更加规范、措施更加完善、气氛更加浓厚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和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中华慈善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爱人关心人;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积善余庆,积恶余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青年中兴起旳志愿服务活动,其精神内核和行动口号,同中华慈善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慈善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与践行.2016年3月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青年志愿服务纳入慈善服务的法规,确立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地位和权威,规范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为完善志愿者及其服务活动的原则、招募、培训、权益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志愿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风尚,增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于2015年11月28日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专家、学者以及我院部分教师、学生志愿者代表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余逸群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4.
论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意识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理解慈善的涵义是青少年树立慈善意识的前提,志愿服务则是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最佳形式;能否产生慈善行为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家长的示范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最基本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慈善意识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理解慈善的涵义是青少年树立慈善意识的前提,志愿服务则是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最佳形式;能否产生慈善行为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家长的示范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最基本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6.
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管理活动和参与形式,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志愿服务健康发展,需要以科学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为保障.青年志愿服务体系主要由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支持要素构成.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就要从促进这五要素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支持系统、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从而为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与兴旺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年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向,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青年志愿服务从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公共参与、提升人际关系能力与职业适应性、促进就业以及预防反社会行为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立法,扶持和培育志愿组织,引入服务学习课程以及鼓励家庭志愿服务等措施推展青年志愿服务,促进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是青年现代社会参与的有效方式,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9年3月21日,由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承办的“奥运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30余名志愿服务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员,部分高校和区团委代表,以及志愿者代表出席了会议。大家围绕汶川震后救灾和奥运志愿服务的经验、感受和收获,瞩目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组织建设、服务模式,协调机制等,进行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志愿服务是青年群体进行现代社会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强烈、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群体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群体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群体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如今,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各界专家学者征稿。本刊主要设有青少年发展新探、志愿服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高职教育、教学与管理、文史哲苑等栏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坚持用组织化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人人身体力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 志愿者队伍从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德宏州最早从事志愿服务的是广大团员青年,他们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文化的不断培育和普及,有更多社会成员纷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目前,全州共有青年、巾帼、老年、环保、禁毒防艾、卫生、法律援助、文明交通、科普、文化、教育、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各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300余支,注册志愿者3万余人,代表着不同的群体.在各重大节庆活动中,志愿者成为了美丽德宏的形象代言人,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更是冲在第一线,成为抗险救灾前线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他们的积极行动,吸引着更多有爱心的社会成员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在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中提升自己、快乐自己.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28日上午九时,我院院长梁绿琦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志愿精神研究"暨共青团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我院召开.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对青年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的变革、就业方式的更新、就业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地区计划对于就业行为变化和就业能力开发有重要影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28日至3月29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承办的社区教育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昆泰大酒店举行。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副主任滕毅,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赵小卫,北京民政局社区办干部邱晓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梁绿琦教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华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马仲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社区志愿服务被越来越多的青年认同和响应,在全国以及一些省市,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如火如荼的开展,而基层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时则面临着缺乏经费、缺乏专职工作人员,青年志愿服务人员流动性大等困难。应健全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设计适合青年发展的志愿者团队活动机制、选准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方向,促使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要更好地了解青年志愿服务,首先应对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有科学的认识和深切的价值理解。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开放,社会参与意识浓厚,行为方式务实。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当今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和成才途径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时代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国内志愿服务一般不涉及税收问题。而在有些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可参照慈善捐赠活动减税政策获得税收减免。国外研究表明,减税政策对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具有显著积极影响,是促进慈善事业、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手段。英国“C志愿计划”是国外较好案例,它在实践层面证明,税收政策与志愿服务密切相关,志愿服务税收减免政策可铸就多赢局面。国外研究和实践对我国发展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各界专家学者征稿。本刊主要设有青少年发展新探、青少年热点问题研究、志愿服务研究、青少年政策、青少年事务与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与管理、文史哲检验等栏目和方向。为保障刊物的规范性,本刊对来稿有以下要求:  相似文献   

20.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主体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志愿服务蓬勃兴起,逐渐成为广泛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高校志愿服务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活动,是我国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先导和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