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其赖以生成和繁衍的社会基础。理想人格模式的建构与完善主要取决于社会历史因素、文化背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其中尤以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因此,要准确地表述和寻找儒、释、道家理想人格模式差异的原因,应该从其各自文化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中去寻找。儒、释、道家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上,迥然各异的文化观念,造成它们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儒、释、道家在理想人格模式的建构上大异其趣。因此,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理想人格思想可以理解为:在理想社会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以个性的全面展示为基本内容,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全新的理想人格模式。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主张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二)尊重人作为个体即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存在,倡导自由个性的全面展示;(三)迈向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主体进行美学改造和审美提升,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了发展观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转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二)遵循真、善、美价值原则、实现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自由个性塑造,对社会主义新人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创造实现理想人格的社会条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新的启迪;(四)为美好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人的自身完美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对中国原有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汉以后佛经的大量输入,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绘画雕刻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改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而且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民族来说,其人格理想的形成是一个初步萌生、逐步演变、基本定形并进一步发展的无限的动态的进化过程。传统中国社会的人格理想定形于春秋战国之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中国文化经历了原始文化和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已有了完备的统治结构和典章制度,为人格理想的定形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对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道德影响的活动。儒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厚,其中对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了自身独特的结构体系,从而使以德治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儒家德育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本文试图对其评析,或许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以及公民人格、素质的塑造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一儒家的道德教育方法,是通过“外在的教化”以达到“内在的修养”,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具体说,是通过施教者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的习染,使被教育者接受既定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6.
例作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例从唐代开始出现,历经宋、元、明、清而至大成。例的兴起,是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法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有中国的实用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它补充和完善了律,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了律。此外,例对法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末以后,在向西方学习的法律改革中,例作为法律渊源的传统发生了断裂,从此成为了历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法文化整体上包括四种形态,即刑法文化、民法文化、法哲学文化和宪法文化。它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并依次发展,称其为中国法文化四阶段更能从时间上反映中国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进程。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民法文化向法哲学文化转化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现实任务,中国公众权利价值观的确立是法哲学文化阶段的根本目标。法哲学文化阶段现实任务和根本目标的基本成就将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法文化阶段,宪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将标志着中国社会法治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智慧。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达  周莎 《工会论坛》2009,15(1):15-16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人治”的社会模式,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本文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从三方面来谈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又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时空广阔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它在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是社会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前提;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社会理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历史进程,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将是共产党人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之历史源流与宪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西方古典和谐社会思想有较大差异:中国古代思想家形成了一套以“和谐”为根本价值基础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涉及社会理想、伦理道德、治国理念、民本思想等等;西方古代的合谐思想包含公平与正义、城邦公民的公共利益、限制君主权力滥用等系列内容。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体恤人性与追求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宪政的根本价值内核也在于将人置于崇高的地位,二者相通之处都在于凸显人、尊重人、保障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是和谐社会的评判标准也是宪政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迥异诠释,盖乎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为此,现代国人理应弘扬爱国敬业的责任、忧患、使命意识且自觉抵制享乐、拜金、利己主义等生命戕害而在日趋机变的演绎趋势中奉献自己的心力才智,从而建构出契合贯通着华夏传统文化精髓旨归的人格情韵。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诠释.儒家文化推崇“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道家文化崇尚以游入“逍遥无待”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佛家文化信奉“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萨慈悲般的理想人格典范。为此,中华儒道释文化在国人的人格涵养苑囿的意蕴营造概不雷同.即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而各自富含着韵味隽永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讨论大学法人的普遍本质问题,就如同讨论一个概念的历史流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对大学法人和章程的性质,应当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性特征之下,进行动态的理解。在美国殖民地学院时期,宗教成为殖民地学院赖以生存的重要制度和思想环境,政教合一的社会环境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文化本质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大学法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模式,章程成为学院法人机构的身份证明。随后在美国普通法完成转型之后,法人制度成为约束大学的常规制度,也是法治原则的具体实现。述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的初步体会,以期服务于新时期教育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学最发达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与中国在殷周时代已经形成的时历史的理性认识有重要关系.这种理性认识应当概括为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开启了历史家的智慧,使中国历史文化得到深远而独特的发展,从而使中国成为西方历史学家称道的"史家的天国".  相似文献   

15.
人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给予的时代任务。人的现代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历史进程、理想目标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构建和谐社会也从增强社会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又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7.
任何思考模式的产生和流行,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因素状况决定的1。法律的经验研究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便是这个道理。我们处在一个千年未有之巨变时代,今天的中国,有传统、现代和所谓后现代的各种勾连,即使"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浪潮,也必然同中国自身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纠缠在一起,其实践效果由此变得复杂和难以预测2。自洽式法制体系很难使法律及其职业共同体发展出回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能力。法理学中"空对空"的理  相似文献   

18.
哲学、文学、史学是中国的传统人文学科,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20世纪初年,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传统人文学科中观念与内容之更新。本文认为,哲学表现出的多元性和政治性,资产阶级倡导的新史学的建立,文学紧密配合政治斗争和社会教育而表达出的资产阶级新兴文学观与技法,分别是20世纪初年中国传统人文学科变革的特色。20世纪初年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变革是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中开展的,封建专制崩溃的前夜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一变革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有关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的讨论,是当今文化学、哲学、宗教学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对中国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宗教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一样,有他们共性的一面。但是作为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国的宗教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掌握宗教的历史根源和现状,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纳入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来考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并集中体现在士文化中。"士"作为一个阶层已经成为历史,但士文化对"道"的坚定追求、对精神生活和理想人格的毅然持守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人要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勤于担当,继承士文化所承载的理想,牢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本领。这对青年人自身的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