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依此,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冲突是不可克服的;但其美学论文则讨论了人类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在文学活动中,这种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作者和读者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文学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共同生存就具有了超越性和现实性的意义.萨特的主体间性理论虽在哲学中陷入矛盾,但在美学中又可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
尹鸿涛 《前沿》2012,(8):168-169
19世纪40年代,美国作家爱伦·坡凭借《莫格街谋杀案》《失窃的信》等五个短篇故事首创了侦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并初步确立了包括介绍侦探、描述犯罪情况和线索、调查案件、宣布破案结果、解释破案经过、结局六个环节在内的侦探小说情节模式。40多年之后,英国的柯南·道尔在坡开创性努力的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完善了这一情节模式并将其发扬光大。后世的侦探小说作家虽然努力推陈出新,但却万变不离其宗。由坡创立、道尔加以完善的侦探小说情节模式成了西方侦探小说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彭祖贻 《治安》2003,(1):53-56
经常有热心读者给本刊来信来电,建议本刊开设一栏目,登载一些贴近现实、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令人回味的侦探小说或纪实文学。编者亦有意于此,只是受版面所限,一直水能如愿。现本刊进行改版扩容,为这一设想的付诸实施创造了条件。从本期起,开设《治安文苑》栏目,首先推出实力派作家彭祖贻的中篇侦探小说《假戏真做》,预计分6期刊完,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4.
宫斗剧的盛行是当前文化中审美降级正在实际发生的主要例证。在力求画面繁炫的视效之外,宫斗剧的唯一目的就是消费变现。在视觉上,宫斗剧不断强化外观的美与繁多;在情节上,则从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选取章节,连续堆砌冲突的场面。受众若长期沉溺于复制粘贴的"拼盘"宫斗剧中,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审美理解和价值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冯永朝 《前沿》2009,(6):181-183
“新写实小说”是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潮流之一,它的“新”主要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在取材上,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写重大事件,塑造英雄人物。而新写实小说注重写凡常生活,刻画平凡人物;在叙述态度、结构方式上,前者注重主观情感介入,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情节结构方式,追求情节的戏剧化,后者则主张主观情感的逃避,采取了生活流式的结构方式,追求情节的生活化;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前者的作者凌驾于众人之上,充当读者的导师,后者则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两者是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部能激起评说欲望的小说 ,应当或一定是向读者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审美内容和思想深度。这种审美效果具体表现为 ,小说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性格命运 ,或提高了读者的认知水平 ,给予了读者智慧的启迪 ;或打动了读者的感情 ,升华了读者的灵魂。也就是说 ,作者的见识与才情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使读者感受到智性的充实和审美的愉悦。湖北作家彭祖贻的长篇小说《黑白尘》的艺术成就 ,具有以上的美学特征。《黑白尘》反映的是某省天河市 2 0世纪 90年代的社会生活 ,犯罪与反犯罪 ,正义与邪恶 ,文明与野蛮的不断冲突、反复较量 ,构成小说的…  相似文献   

7.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据史载,唐太宗李世民教育子女时注重“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和捕捉教学的“最佳时机”,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把握政治课教学的“最佳时机”呢?一、乘“悬”而教。悬念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中被称为“扣子”。它往往是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读者急切想知道其结果时,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予读者一个期待的情境或企盼。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制造与授课主题相关的悬念,并进行恰当的烘托渲染,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相似文献   

10.
读完周力军的长篇小说新作《生死十七天》(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惊喜地发现这部作品与他的《铁血警魂》《黑色风暴》《欲罢不能》《卧底》等同类题材作品的风格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更加注重了对人性复杂隐秘一面的挖掘和展示。小说情节的演进和发展,不是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细节叙述和案件悬念的精心设置上,而是时时伴随着对人物灵魂深处矛盾复杂性的层层剥露;书中人物面对突发的绑架事件引发并愈演愈烈的人性冲突,成为贯穿作品始终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越来越追求扁平化组织结构、追求平等权利、透明式管理的社会里,下属与上司有了更多直接对话的可能性。当下属与上司发生矛盾冲突或意见相左时。强硬对抗或委曲求全都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下属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上司的关系、如何有效地“管理”上司,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宁薇 《理论月刊》2008,(9):137-140
本文以杜丽娘和安娜&#183;卡列尼娜为形象载体,对中俄文学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后指出:由于中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思想氖围等方面的差异,在艺术表现内容上,前者体现的是张扬的情感追求,后者则是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审美理想追求上,前者是一种中和之美,后者是一种矛盾、极化之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前者以情韵取胜,后者以情节见长。  相似文献   

13.
白认是个读书人。读书之余,也写了一些书,长篇小说,散文集,还与黄泽新先生合写了一部《侦探小说学》,为此,读了西方古典派、惊险派、心理悬念派、硬汉派、幽默派所有大家的代表作,并且几乎读遍了上世纪末全部中国的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14.
李振中  ;曾常红 《求索》2014,(6):155-159
虚词的审美特喷具有内部隐藏、外部激活的特点。内部隐藏的动图在于其个性化的审美涵义,外部激活的动图在于其言语焦点结构。在言语焦点结构中,虚词语义发生转化。虚词语义的转化,使言语作品在作者和读者等审美创造主体的双向互动中达到无形大象的审美境界。虚词语义转化的审美特喷主要有韵味性、意味性和情味性。这为意境审美效应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吕宛青 《思想战线》2007,33(5):35-42
从泸沽湖家庭旅馆产生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社会的转型势必带来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变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这些利益不能实现均衡或相对均衡,由利益相关者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均衡是构建旅游目的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妥善协调与正确解决利益均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问题,有助于家庭旅馆走上规范、合理、有序的发展道路,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社会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6.
张良林 《前沿》2010,(12):141-145
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认为,作家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作品中,读者的任务就是在作品中被动地寻找作者的意图,然而这种简单化的信息论方法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事实上,作者既传达自己的意图,又传达了审美情感;既要传达信息,又千方百计加大读者接收信息的难度,延长读者的审美过程。读者在解读作品过程中,一方面尽量踏实地解读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又尽可能自由地依赖于作品的召唤结构所产生的意指机制,对作品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本文试图借用传达符号学与意指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来分析文学作品中正向信息传达与逆向审美意指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并指出二者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 毛泽东并没有把艺术审美追求仅限于一般艺术美.因为艺术美并不都是艺术典型美,要达到典型美,还需要创作主体进一步进行艺术攀登。典型美是艺术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最佳、最高境界是典型美。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进一步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高级的文艺”,使其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达到使欣赏者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更好地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艺术美的最高标准的美学要求和历史要求。这种艺术要求的实质,是提倡作家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美创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美的水平上,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通过艺术典型化创造更理想、更强烈、更集中的典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关于严肃文学(或日纯文学、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中,雅、俗文学的分化和合流问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一些人认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协调发展的新秩序,满足人们审美趣味、审美追求越来越多样化的需要,应该允许雅、俗文学的“双向发展”,同时鼓励雅俗文学的合流,“让三种文学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善形象和寻找知音,让雅俗分化与雅俗合流共存,让作家和读者自由选择”。这主张是颇有见地的。但是,也有一种只赞成雅俗“两极分化”而否定雅俗合流或雅俗共赏的意见。有的认为:“文  相似文献   

19.
成海鹰 《求索》2008,(8):125-127
审美反应通常相对文学欣赏而言,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分,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对象产生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作为审美主体读者的审美反应能力,据此能力,读者可分为实际读者、理想读者、知识读者、意向读者、超级读者、隐在读者等。通过阅读介入,读者有能力为自己找到隐藏于本文深层结构中的信码,读者的介入是完成本文的基础。对审美反应的伦理学分析是反对误读和曲解并区别于阅读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的审美期待能尽可能在恰当或正确的意义上重构作品、理解并解释作品,从而正确地对待作品的全部要素。  相似文献   

20.
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读者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巴赫金论述的众多领域的对话关系中,关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对话关系论述的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读者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中介,作品和读者的对话是不同"视域"的对话交流,又是一个理解的历史过程,也是作家与社会思潮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