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KUSO文化——一种网络族群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西方流行文化不仅只是普通的大众文化,也是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它对中国大学生有着惊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多维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尤其值得警惕。相比传统意识形态形式,西方流行文化具有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生态,它对中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主动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要批判看待西方流行文化,探索流行文化语境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发展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规模越大、程度越深、周期越短。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新生代”青少年的自身特点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产生的内生性因素。同时,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日益增长,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流行文化的参与愿望就会降低,并逐渐趋向稳定和固化。其他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选择性因素,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化速度越快,带动并形成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可能性越多,更新替代的速度越快,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反作用也越大。  相似文献   

5.
贾磊磊 《人民论坛》2012,(18):74-75
我们应当在流行文化领域拥有我们自己的"梦幻工厂"和"超级明星",最终在不同的路径上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必须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面,目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我们的流行文化产品还不具备与海外同类产品相抗衡的软实力,进而不能够承担起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作用。我们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7.
整理并重视网络流行语就是发现赛博空间的虚无之美,就是发现网民对解构游戏的日趋熟稔。"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俯卧撑"……2008年,这些刚刚出现就大规模流行的网络词语,让我们对一年里发生的大事件记忆异常形象深刻。(7月21日《中国青年报》)今天赛博空间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文化阵地。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126-129
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核心关系的论述,强调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阐述了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必须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必须投身民族文化的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纵观最近5年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已经建立,并且在大众中培养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发达的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被迅速和广泛地用于制造流行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逐渐进行着新的社会分层。一部分高收入青年群体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消费群体,并形成了“小资”和“新人类”为代表的两类亚文化。两者都自我标榜为时尚∶“小资”推动了“怀旧”风潮,而“新人类”则兴起了新潮文化。此外,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小众化”的趋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仍然带有“后殖民”的色彩。欧美和日韩的流行文化产品仍在大量进口,占据了较大的流行品市场份额,并引导着流行文化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港台和广东作为西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地位正在被北京和上海两地取代,两岸三地的流行文化出现趋同和互动的趋势。而京、沪两地自身在流行文化生产上则有进、有退。面对市场化转型中的变动不居,中国青少年普遍感到困惑和迷惘,他们以想象中回到过去的方式逃避现实,由此引发了“幼稚化”的流行。流行文化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民族主义、“左派”思潮、“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0.
钟建华 《前沿》2013,(22):125-126
“三俗”文化的流行,扭曲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颠覆了人们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人们价值虚无,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俗”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三俗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树立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四个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提出政府、媒体、青少年三方面共同着手,消除三俗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勇  王艺帆  何艳萍 《前沿》2012,(5):179-182
在后现代主义中,出现了反传统、反权威等特征的文化思潮,主流文化遭遇非主流文化"楞次定律"的作用,这种文化动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全球蔓延渗透。非主流的文化给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冲击,它并未能停止或者扭转主流文化作为主体和主导的地位,但是却阻碍了主流文化占据垄断的独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周德新 《前沿》2011,(19):192-195
农村文化目前存在多元混乱的现象,农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比如宗教文化、宗族文化、博彩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也在农村流行。文化多元与混乱局面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文化整合是改变农村文化多元混乱现状,建设文化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整合农村多元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流行文化,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而且大多数总是短命的。在20世纪80年代,青年人极具号召力的崔健的摇滚、罗大佑的歌等流行音乐,已经不为现时的年轻人所喜爱;曾经流行的男长发、喇叭裤、贴着商标的墨镜等时尚,也只在表现那一时代的影视作品中偶尔出现;至于“盖了帽儿”等流行语,恐怕现在的青少年已经不明所以。当然,有些流行文本不仅不短命,反而成为经典,北岛的某些诗篇就是例证。但是,这些成为经典的流行文本为数甚少。因此,可以说,短命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一般特性。青年流行文化何以短命,是一个问题。而严肃地探讨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入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青年的特性、社会结构、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等等,都是研究这一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我们集中探究的是“青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一种互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游戏主义的滋生与网络游戏的流行有关.新自由主义在网络文化的喧嚣中被放大.技术主义源自于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全球主义借助全球网络化而泛滥.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这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网络文化渐渐汇聚成流,表达情绪、传播观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网络意识,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分进舍围.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根本的是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冲突中的自卫能力,这就要求它集中网络智慧,转向网络话语,关注网络心理,改进网络创作方式、包装方式和扩散方式,强化自身的渗透功能.  相似文献   

15.
庞德英 《长白学刊》2013,(3):152-154
社会和谐要求文化领域和谐发展。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尽管是复杂的,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协调并存的。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整个文化领域的繁荣,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非主流文化在增强整个社会的活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主流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带来了挑战。在当代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界定大学文化涵义和探讨研究大学文化意义出发 ,提出大学文化体系的五大形态结构理论 ,分析各形态存在方式、地位功能和相互关系 ,并以现代大学文化理念 ,论述了构建大学先进文化范式的若干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之和。目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史文化在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要全面发挥党史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并利用党史文化资源,自觉肩负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孙佳 《人民论坛》2010,(1):100-101
随着社会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局面,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了新特征。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解析,以及历史轨迹的追踪,分析青少年流行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提出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关注的价值基点、关注方式等转变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19.
范玉刚 《传承》2012,(17):56-57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阂,以及主流话语自身说法与活法的脱节,导致一些普通民众对主流话语的声音大多不认同、不支持、不关心,所谓各玩各的,这为"三俗"文化的泛滥提供了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层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热”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积累着自身的“亚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并不断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