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2.
"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多元平等、美美与共、包容互鉴、创新发展的整体文明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进步文明观。"和""美""与""共"的文明观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制度供给,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并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习近平对外开放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视阈的现时创造。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阐释了人类文明多元并行的认知图景,传递了亲、诚、惠、容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对本国本民族文明自觉自信的底线思维,指明了"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景,规制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这些具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时代温度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在破除普遍与特殊及其衍生的自我文明与世界文明、普世主义与多元主义等二元对立思维的同时,也明确划定了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同质论"的话语边界。  相似文献   

4.
文明本来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应当平等交流互鉴。然而,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奉行西方中心文明观及历史终结论,将西方文化视作世界文化的中心,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优越论。从文明史实及文化发展来看,文明是多元生成的,并不是西方中心的。文明是人类智慧共同构成的,应当以史为鉴,努力建构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多元文明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许利平 《人民论坛》2020,(4):122-123
印度总理莫迪的文明观深深根植于印度自身的传统及其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莫迪对东方文明非常自信,并以全球视野应对全球文明的挑战。多元、共存、开放、对话、包容的价值理念,是莫迪文明观的主要精神内核,彰显了文明交流与互鉴、文明对话与共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形成基础看,世界性普遍交往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与对抗冲突并存、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严峻是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背景;从科学内涵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来源于多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来源于平等、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来源于包容;从时代意义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多样文明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引领、不断夯实了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明观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本质特征,而且集中展现了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发展共生之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环球     
砳之 《群众》2019,(10)
<正>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京召开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旨在为解答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提供新思路,展现东方智慧和大国胸怀。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由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存在差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影响因素不同,全球文明尚未形成互鉴体系。然而,各国、各种族、各地区文明又各有属于自己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在包容、平等、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引下打造文明互鉴平台,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明互鉴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相生相随,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昭然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过程。毋庸置疑,"文明互鉴"作为一种客观应对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前行,引领沿线各族人民迎接"美美与共"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人类社会既是命运共同体,又是矛盾共存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观将牢牢立足中国实际与放眼全球视野相统一,将坚定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相统一,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与为世界人民谋发展相统一,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相统一,为人类文明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但是历史并非平铺直叙的,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段,领袖的作用常常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在世界历史波澜壮阔的漫漫长河中,不少国家都经历并演绎过文明起源、进步、衰落、复兴的慷慨悲歌,而每一个大国的崛起背后都有一位或几位明智的领袖人物。英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文明互鉴"消除各国之间的隔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使文明成为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这将带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和"文化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作为科学生态观的智慧结晶,蕴涵着理性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精髓。以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为契机,回顾"生态中国"的建设,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赞许,又是对生态梦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形成了"学习"、"极端"、"中国"的领导人文明观体系。从脱中崇欧、西方文明至上,到倡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从重新认识西方、一切向美看,到开始注重内省,重构自我,日本领导人始终坚持强国宗旨,以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对待中西文明。日本领导人的文明观始终贯穿着文明优劣论、崇尚强者论和围绕中国论三个方面的特征。正视日本与中西世界尤其是中国之间的文明渊源和纽带关系,重新挖掘自己的文明内涵,可能是日本领导人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艳霞 《新东方》2024,(1):59-63
不同文明如何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是当今时代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着眼点是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指明新的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观为基本遵循、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方向引领、以正确处理“破立”关系为着力点、以完善文明交流互鉴机制为重要抓手,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对推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要闻     
正习近平: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  相似文献   

2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急需凝聚价值共识以引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旧世界格局体系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立价值逻辑建立起来的,已经在诸多领域内出现了亟待解决的全球治理难题。西方"普世价值"观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西方标准统摄世界的价值诉求,实质是实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基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全球治理是以"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结果造成了全球治理的普遍失效。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将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最普遍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协商三者有机统一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实践之中,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世界历史深度发展和全人类和谐共在的重要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