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贺鉴 《思想战线》2023,(2):57-68
文明交流互鉴与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树立了典范。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已拥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基础,同时面临百年大变局提供的时代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域内和域外的双重挑战。鉴于此,中国与非洲应携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将有助于形成一条多元文化深入对接的文明大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明动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文明互鉴"消除各国之间的隔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使文明成为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这将带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和"文化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以文明对话共创世界文明美好未来,是中国主张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目标,通过文明交流对话,可以增进国家间互惠合作,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谐稳定、繁荣富强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正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解决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需要各国通力协作、同舟共济,加深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化交流互鉴代替文化隔阂冲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文明与文化要互鉴共进,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9.
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使我国的国际塑造力一步步提高。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命运共同体应该是:战略沟通以达互尊互信,战略对接以便互帮互助,务实合作以得互惠互利,人文交流以求互学互鉴。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交流盛会。"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各国齐心协力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提出了中国主张、发出了中国倡议。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形成基础看,世界性普遍交往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与对抗冲突并存、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严峻是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背景;从科学内涵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来源于多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来源于平等、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来源于包容;从时代意义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多样文明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引领、不断夯实了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从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的西学东渐,到新时代蓬勃开展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程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事业重要的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化的新形态,承载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4.
经济繁荣与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超越经济繁荣与发展,最终指向文明的存续与勃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凸显出"一带一路"这份发展蓝图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多元平等、美美与共、包容互鉴、创新发展的整体文明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进步文明观。"和""美""与""共"的文明观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制度供给,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并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日本、韩国虽然在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传统风俗、社会环境等领域存在巨大差异,但文化体系亦存在相同之处,需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为提高文化交互的有效性,中日韩三国需明晰文化资源的异同,树立文化跨区域交互意识,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完善文明交流互鉴体系,推动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习近平对外开放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视阈的现时创造。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阐释了人类文明多元并行的认知图景,传递了亲、诚、惠、容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对本国本民族文明自觉自信的底线思维,指明了"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景,规制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这些具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时代温度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在破除普遍与特殊及其衍生的自我文明与世界文明、普世主义与多元主义等二元对立思维的同时,也明确划定了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同质论"的话语边界。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做出了创新发展。它主要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等。这五个方面集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于一体,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勾勒出未来国际发展的前景,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方略",不仅日益产生强劲的现实引领作用,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推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交流和对话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在文化交流中,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更要注重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差异性使很多文化都显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气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以"和合"为本而具有世界性。要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