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2.
何生海 《前沿》2023,(2):23-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一个系统性理论,其中隐含着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践行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从人本观上深刻回答了“铸牢”什么、依靠谁来“铸牢”、“铸牢”为了谁、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也是具体的实践路径。文章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本观的深刻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视角、多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是对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认同,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崭新理念.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加强民族团结之魂、提升民族凝聚力之根.只有厘清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明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诉求,展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各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诉源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之一,是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使各族人民群众之间关系和谐、和平共处、团结协作,其本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相耦合。黔东南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推进诉源治理的特色是深度融入民族元素,现全州法院新收案件总数减幅较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成效显著,从中获得的启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推进诉源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动力源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深度融入地方民族元素是重要举措;预防矛盾纠纷发生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韩萱怡 《创造》2021,29(5):66-73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重点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6.
《今日民族》2021,(7):8-20
6 月10 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指导边疆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如何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保障,是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9.
4月29日,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暨两省(区)五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签约仪式和理论研讨会在文山市隆重举行. 会上,文山州宣布,聘请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杨圣敏等20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聘专家,并颁发聘书;向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文山州民族宗教委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文山州、百色市、昭通市、曲靖市、西双版纳州代表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院长关凯作为特聘专家代表在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了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开展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然而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着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知”“共情”“共行”为抓手,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1.
<正>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分析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 突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是未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指南。 因此必须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各民族的团结表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利益, 而认同是团结的前提, 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帆 《当代广西》2024,(9):30-31
<正>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2月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前不久,自治区召开大会,全面动员部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自治区财政厅坚持“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广西见行动、财政抓落实”,旗帜鲜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财政工作的主线,以全力支持“五个家园”建设为主要抓手,持续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完善2024年预算安排,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成为时代“最强音”。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涵养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定位,深入挖掘其深层价值,为进一步拓展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步入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征程.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云南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保障,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效果和水平,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23,(12):1-2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讲话。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战略,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为核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团结各族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法治属性和文化本质,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思想文化基础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目标任务。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认同与内化,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认同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体具有行为导向功能,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安排、社会基础与共同行动,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凝聚力。结合时代要求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为此要充分展现并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蕴含的民族共同性、法治规范性和文化导向性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实现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的升华,必须全面地系统地谋划和推进,实现各地方、各领域工作联动和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