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家族教养后代的精粹凝练,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以家训文化作为载体,探讨和分析其传承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弘扬家训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成人、成才,具有现实意义。同样,认为传承和弘扬家训文化是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王利华 《前沿》2004,2(8):135-138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导致青年生存方式的变迁 ,并影响到青年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我们要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在党的事业的实践中、在文化的吸收与开放中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是新的价值观念的实践者,是新的社会潮流的引领者。一句话,青年是社会新文化的创造者。青年人对于新文化的追求,是社会永葆生机和活力、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青年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国内外一切先进文化的追求,则成为我们塑造和传承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民族认同状况如何直接影响边远彝族聚集地区的发展。通过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发现: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沃土张岩静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长河中,爱国主义是奔流中的一条巨流。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民族的血缘关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刑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之中形成的对自己的主权、领土...  相似文献   

6.
<正>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给两岸青年特别是广大台湾青年带来无限机遇,两岸青年的奋斗又可为民族的未来注入青春力量。只要两岸青年共同承担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定能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思潮视阈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外政治经济交往的加强,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的影响也日益加深,青年思想出现了新的特征: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够;强调自我,理想趋于务实;价值观的理性化;传统婚恋观的淡化。当前,我们对青年应加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不断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周敏  卢武 《青年探索》2020,(4):40-48
文化自信,就是国家之宝藏,民族之宝藏,人民之宝藏。在影视文化传播视域下,如何让当代青年接受并传承这些"宝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年轻化"的视角切入,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形态、叙事内容与传播方式,总结《国家宝藏》年轻化的成功因素;另外,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解构传统文化年轻化的价值,以彰显传统文化年轻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年轻化是一个重要命题,敏锐抓住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用生动活泼的影视语言去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活起来,在当代社会传承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受到挑战。因而,必须不断强化民族认同意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寻实现当代青年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使当代中国青年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5,(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宝贵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12.
汪家军 《人民论坛》2020,(3):122-123
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引领好青年,就可以为国家发展、民族兴旺储备源源不断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校要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高强本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其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当前民族文化的传播将传统内核与现代媒介创新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但需格外注意的是,对于民族精神的坚守是探索之路上不可放弃的重要准则。同时,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需要重视青年群体,既要坚守,也要创新。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文化家园建设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以优秀民族精神文化为基本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将民族精神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逐渐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具有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族,也认同本民族.中华民族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也是最基本的认同;本民族是第二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互补中得到繁荣和发展.多样性、同一性和互补性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历史、节日习俗、语言文字应用、生活习俗、对外族态度等方面的本民族文化认同状况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从对本民族共同历史的了解,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情况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况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正>时代呼唤青年,新时代的青年展现风貌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培养民族情怀,展现全新风貌,树立担当意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新时代塑造新青年时代是青年发展最宝贵的沃土。回首百年前,青年囿于民族危机,空有一身本领难以施展。  相似文献   

20.
王状 《传承》2013,(12):65-67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主要基地,其作用之一就是用精神文化的力量来感染人、培育人。在全国人民助力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要走在文化育人的最前沿,使当代青年感悟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习总书记五四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为切入点,教育青年在新的文化环境下提高道德品质和责任素质,承继和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