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乡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和扬弃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社会的乡土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存续的基础;乡土化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发展相对缓慢的乡土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庇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要义,才能明白"乡愁回归"的社会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真正坚持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2.
正一、"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释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在今天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依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如果否定文化传承而片面强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发展前途。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立意和宗旨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民进浙江省直文化支部携手被誉为"浙江文化名片"之一的西泠印社,为海宁市第一中学新疆部学子送去了一场金石文化盛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新疆内高班"系列活动的发端,旨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内高班的"花儿们"绽放得更加鲜红、更加绚丽。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早年积极提倡西学,晚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但梁启超前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倡导中西文化的"结婚",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传承,尤其提出了"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肥沃土壤上形成的,尤其是湖湘文化中"民为邦本"和"圣贤豪杰之特质"的思想对毛泽东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心理积淀,而这种文化心理积淀也成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传统思想资源和养料。深入挖掘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湖湘文化的地域特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实用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误解的辩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学理论》2008,(22):48-49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界有一种倾向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其进行解释,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成长土壤,"实践理性"不足以作出恰当的诠释。本文力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其确切的界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实用理性"、"实践理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作用、当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其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其中,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问题研判、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自觉、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表明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和发展取向。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刻领会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践要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点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力戒"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从而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文明网"好人365"专栏每天推出一位好人,每天讲述一位好人故事。自去年9月份以来,共推出200余名"中国好人"。这些"好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用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精神和新风貌!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漫长岁月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教科书"。这些优秀文化历久弥香,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更是人生的"心灵鸡汤"。"好人365"中的当代"中国好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即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传统文化,这是讨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转化和发展就无所依从。关于评价传统文化的标准,曾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民主性"、"封建性"的二分法,即取其民主性精华,去其封建性糟粕。按此观点,就是以民主性、封建性作为评价传统文化的尺度。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可更动的经典之论。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几千年来,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和态度,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代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基本肯定态度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基本否定态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的辩证否定阶段,最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文化基础。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同"表现在它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世界本原、事物发展根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个人与集体关系、认识与实践关系、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物质存在方式等问题的观点高度契合。"异"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从而实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国虹 《学理论》2014,(9):15-17
根据查尔斯·泰勒的市民社会标准,当前我国仅拥有最低限度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我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基础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的发展囿于文化的滞后而步履蹒跚。用修正的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分析范式概括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环境特征为:"大传统"的"主动调试"和"小传统"的"保守倔强"。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环境建设需要通过促进"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好互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转化,脚踏实地地稳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5)
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原因是:从毛泽东本人的读书经历来看,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批判继承的态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知行合一""民本主义"等古代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张存凯  马征 《理论导刊》2005,(12):94-96
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争表现在三个方面反思80年代并重新审视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新评估.在这场论争中,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出五个方面的思想特征理性反思和批判倾向;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人文道德关怀;审慎持中的变革原则;思想理论上的西方视点.  相似文献   

18.
贾吉峰 《学理论》2010,(10):141-141
大使作为外交术语,现在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由"大使"到"某某大使",体现出了语言记载、反映文化的功能。通过对"某某大使"的使用领域进行考察,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朱卫兵 《学理论》2013,(10):40-42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俄罗斯文化传统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其生成、精神特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就其本质而言,既存在优秀的一面,又大量表现出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就十月革命后实践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文化传统中负面成分的影响。列宁在其晚年特别是新经济政策之后对俄罗斯文化的落后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最终产生了列宁"遗嘱"时期崭新的文化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帅 《理论探索》2015,(3):33-37
绵延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四民等级秩序构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基,其中位于四民等级之末的商人一直在大田谷作的小农经济和专制皇权的高压之间浮沉,饱受各类抑商政策与文化的压迫和歧视,境遇相当悲惨。然而在宋明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商业开始了真正的勃兴,抑商观念开始松动。中国社会内在的渐变是传统社会后期商业大发展和商人地位显著提升的重要内在依据,而催生这种渐变的内在文化因素有三:其一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恤商思想得到了后世思想家们的深度阐发;其二是传统儒学逐渐向"治生"、"人伦日用"这些方向转型,最终实现了近代儒学对商业的包容;其三是商人阶层自身觉醒,有了自己的文化追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