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20世纪 80年代 ,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 ,一方面拉美地区的工业化出现了倒退现象 ,另一方面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拉美国家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生产专业化模式 :以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的模式和以发展出口装配加工工业为主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 ,拉美地区的制造业已具有外向型的特点 ,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所提高 ,本国资本和外资大型企业在制造业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 ,这标志着拉美国家由内向工业化向外向工业化的转变 ;但与此同时 ,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 ,工业部门仍旧是整个外贸部门的赤字大户。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制造业结构 ,依然是拉美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转型与发展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美国家独立后主要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四个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是债务危机的爆发推动了拉美国家从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转换。虽然9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拉美经济依然显得脆弱。拉美国家不断调整发展路径,对制度选择进行“校准”,但仍没有摆脱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发展中国家中,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业化起步较早。拉美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一部分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始于本世纪20~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两个不同侧面沉重地打击了拉美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外部工业品的“外向发展”模式:世界性战争使外部工业品供应发生困难;30年代的危机造成拉美初级产品出口萎缩,进口能力下降。此外,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中心也在20年代从对外部原料依赖较大的英国转移到了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美国。上述诸种因素就促使部分拉美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生产日用工业品来供应国内市场,即开始了所谓“自发的”替代进口工业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普遍向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型,强调由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拉美地区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都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呈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引发甚至加剧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稳定.与拉美相似,中国也经历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当前经济具有较明显的外向型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拉关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经济成效和社会成效,总结其近30年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去工业化”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一个重要政策议题,该议题的实质是国家对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长远忧虑.中国和巴西间的经贸关系也面临着该议题的困扰.鉴于工业部门在两国各自发展和崛起战略中的重要性,正确应对该议题关乎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中巴从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是出于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巴在“去工业化”议题上的探索,也可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拉美国家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各国政府相继采取经济紧缩政策,拉美经济已从石油危机前连续增长的高峰中降了下来,1986年,拉美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平均增长率还不到1%。如何使经济重新持续增长,是当今拉美国家面临的难题。以前,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八十年代前半期由于拉美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国际资金市场对拉美借款者疑虑重重,不肯放贷,致使外资来源骤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促成的向拉美主要负债国提供的应急性贷款也只能缓解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7.
哥斯达黎加这个中美洲小国虽然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在过去几十年之中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成为拉美国家的一个发展典型。探寻哥斯达黎加经济发展成功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稳定的民主制度是哥斯达黎加发展的保障。该国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大量城市小生产者的存在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使得中产阶级不断壮大,防止贫富分化加剧并巩固了民主制度。产业升级转型是哥斯达黎加发展的动力,该国产业升级的成功得益于该国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传统,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在培育知识密集型产业方面扮演的积极角色。此外,哥政府积极完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该国大量非政府组织与其他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公司形成紧密网络,帮助吸引外资特别是国外高科技企业进驻,有效地促进了本国产业升级。当然,哥斯达黎加发展道路上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  相似文献   

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严重存在。50~60年代,拉美国家主要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出口自然资源(原材料),推行替代进口、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化;在社会发展方面,扩大私...  相似文献   

9.
张勇 《拉丁美洲研究》2023,(2):46-69+154-155
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兴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基于“历史—结构”分析框架,以近50多年来新兴经济体经历的债务浪潮为背景,阐述拉美地区债务的积累与风险、危机与处理的特征事实,探讨债务问题的历史根源,进而研究债务风险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拉美债务危机是该地区长期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导致的“结构性发展危机”的表现形式,其不仅源自拉美国家内部发展的结构性缺陷,而且深受复杂而不利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风险,拉美国家财政支出持续扩张加剧债务上涨压力,同时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推高全球融资成本,可能引发拉美国家债务违约风险。此外,债务可持续性和公共财政可持续性互相依赖。鉴于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完善宏观经济政策、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注重健全债务管理和深化国内金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债务治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拉美国家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拉美国家的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一个新的视野观察拉美经济。透过全球竞争力指标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拉美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地区各国之间的差异在加大。拉美国家正面临来自亚洲和转型国家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的挑战。尽管影响拉美各国竞争力的因素不尽相同,但制度和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拉美国家前期经济改革的成效及各国近年深化改革的举措对此有直接影响。2003年以来,随着拉美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拉美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但其改善的速度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拉美国家传统的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拉美国家竞争力的整体影响有限。中国企业投资拉美需要考虑拉美国家综合竞争力因素,注意区位优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自1945年实现政治独立后,把工业化确定为实现经济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在65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尽管遵循了与东亚工业化国家类似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变以及政府干预工业化,但由于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其工业化的道路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承接农业与工业的纽带,更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也是国民经济腾飞的"羽翼"。文章以东南亚农产品加工业最发达的泰国为例,探讨了该国农产品加工业欣欣向荣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文 《东北亚论坛》2012,21(2):35-46
日韩两国工会组织的发展与其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两国已形成多层次的三方机构,形成了维护工人利益、亦使经营者受益的各种规则和制度,劳动关系发展也由冲突向合作推进。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构成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韩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劳动关系的某些表现也与当时的日韩相似。借鉴日韩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会组织机制,应增强企业工会的独立性和影响力;维护非正规就业群体利益;设置经济与工会问题专门研究机构;探索与日韩工会的跨国合作与联合。  相似文献   

1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吸收俄罗斯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黑龙江省加速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农业竞争力。提升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具备充足的资金保障,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导,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世纪6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异常突出。为此,韩国政府大刀阔斧地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通过“新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从此步入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建设成就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相形之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当时韩国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别无二致。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历程、主要内容以及经验教训等无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四个东盟国家,分析它们在进口替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与第二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后的两次经济衰退与两次复苏等阶段外资发展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17.
印度经济的崛起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印度经济越来越依赖国际能源,对国际能源环境的变化日益敏感。国际能源环境主要通过能源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形式和国际能源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两者互动来影响印度经济崛起的进程。基于此,文章认为印度的能源战略需立足于经济崛起的长期性和战略性,减轻国际能源环境变化带来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为经济崛起提高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8.
赶超战略常被人们称之为"GNP"增长率竞赛。日本和东亚国家战后经济腾飞的实践证明"赶超型"工业化是行之有效的,但建国后中国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却引起众多非议。针对这种工业化模式,东北"赶超型"工业化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原则,通过重化学工业资源禀赋优势的动态化,使该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升级为技术依赖型,进而实现经济从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向生产要素质量深化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以达到GNP的可持续高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东北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分散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对接能力差、项目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应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加以调整 ,不断探索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以及优化布局、发展特色经济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发展外向型农业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起来 ,从而切实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指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内在需求。大批网站涌现、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以及应用系统研制开发成功,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加强信息引导,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将会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