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宪法能否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进行司法适用。本文认为宪法的适用是必须的,从宪法的法律的地位,宪法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述宪法司法适用的法律意义,宪法的适用将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权利,使宪法真正走入公民的生活,融入公民的生活,使公民感受到宪法的切实存在。最后谈关于宪法适用的建议,完善法律,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诉讼制度是宪法司法适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主管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重庆市司法局主要履行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三大职能。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共有18000人,包括司法行政公务员,监狱劳教人民警察及职-V、法律服务三支队伍,此外,还有人民调解员11万多人,队伍庞大、结构多元、素质参差不齐是这支队伍构成的特点,因此,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工作压力大,队伍教育管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对于司法公正通常从三方面理解,即程序公平、实体公正和制度正义,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看,司法不可能完全做到实体公正,只能通过正当法律程序无限接近于实体公正。实现司法公正,除了分析我国古代情理法元素外,还结合我国现有的司法现状。从司法监督、司法人才保障及培养正当法律程序理念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法律职业化建设过程中,面临法院司法行政化倾向严重、司法队伍整体素质低、法律“职业割据”明显等问题,应通过采取建立法律职业化准入制度、实现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等措施推动我国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金字招牌,凝聚着民众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守,体现着法律的威严、神圣和公正,彰显着法治中国的魅力、担当和气魄。针对目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以期对推进和打造法治中国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
陈聪  张红生 《唯实》2010,(4):66-69
中国古代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相互糅合,导致了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裁判案件的法律渊源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中国传统司法裁判方法的形成和当时法官的人员构成与知识结构有关,也受官场规则、民意、舆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司法语境下,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古代司法活动高度行政化的传统对今天司法裁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法律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主要的调控手段,如何把抽象的法律规范,准确地运用到具体的司实践中,司法干部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司法干部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法律的公平主义。  相似文献   

8.
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要进一步明确调整和规范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加强调整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对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调整和规范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司法能动性是法官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要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然后充分地总结以往的司法经验,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于个案当中,从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法律的滞后性、僵硬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必然性,社会矛盾凸显与和谐社会之间的矛盾需要能动司法,司法公正的开展和实现需要法官的能动司法,司法效率的实现也需要法官能动司法,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能动司法必将成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一种司法理念,是我国司法要走的一条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10.
缠讼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但其存在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障碍。我国法律转型时期缠讼现象的法律成因主要有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司法不公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相关法律规定,实现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纠纷解决质量,加强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正是人类社会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类纠纷而追求的一个永恒价值目标。实现司法公正的路径主要包括:牢固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司法理念;以扎实的基础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2.
建立司法令状制度是司法界的一贯主张。司法令状不仅适用于刑事诉讼领域,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司法令状的实践运行表明,其本质是行为的合理性。事实上,司法令状远没有达到大多数人所宣称的那种功能,执行官员也总是在想方设法逃避适用司法令状,如紧急情况下的搜查、扣押或逮捕等。因此,我国进行司法令状制度设计时应借鉴以往的经验,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第五条所确立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是司法独立这一法治原则在我国部门法中的变异,也是影响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对两者作理论上的比较研究,探索司法制度变革的路径,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个司法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不同的论域中使用司法解释概念:权力说与手段说的司法解释、理性与非理性的司法解释、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司法解释。从认识论角度看,不同的概念又具有共同之处。司法解释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不同于反映性认识的解释性认识活动。司法解释体现了认识性活动与实践性活动的统一,法官司法判断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的统一,理解、解释、论证、应用等阶段性活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与司法机关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改革和完善执政党对司法机关领导方式,努力形成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和司法工作应有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当今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改革所要面临的难题。究其内在关系来说,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领导内在地要求在司法工作中实行司法独立的原则,司法独立原则的实现则要求党的领导方式体现现代化的要求,而要从根本上理顺党的现代化领导同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实现二者关系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引渡,性质不同,问题相似。在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应以坚持双重犯罪原则为基础,但不应采取政治犯不引渡、死刑犯不引渡、本国国民不引渡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民愤与量刑特别是死刑量刑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司法实践的社会认同度。科学把握民愤与酌定量刑情节以及法定量刑情节的关系,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突出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为解决"执行难",经历了审执一体到审执分立的司法改革,但审执分立也导致了审理只管判案不考虑执行,直接或间接加剧了执行的难度。只有二者在配置上体现相对独立性,统筹兼顾、协调一致,才能有效解决审执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公众司法参与提供了制度空间、基本动因和技术平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我们应对公众司法参与进行系统性的逻辑建构,包括司法基本信息的知情机制、司法运作过程的监督机制及司法运作结果选择的回应机制等,这将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司法机关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