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外交随着日本国家战略与日本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出现了急剧转变。2005年以前,是以"入常"为核心、由"大国战略"支配下的经济外交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外交十分重视政府开发援助(ODA)这一政策手段,目的是推动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实现。到2005年以后,走向尚不完全明确,但追求双边、多边和地区经济合作,服务于日本国家新的政治战略和经济利益的政策宗旨没有改变。其中,以参加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合作协定(TPP)等地区合作成为重点,也包括同东盟、大湄公河、印度、中韩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紧密合作、自由贸易区合作等。同时,遏制中国色彩的政策成分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地区合作机制的创设能力不仅是大国崛起的一般性标尺,也是大国崛起的内在要求。参与和创设东亚合作机制是保证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有助于奠定中国和平发展的地区性根基,构筑平衡的大国关系,咒化经济结构和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中国的制度化行为也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缓解了地区安全困境,促进了东亚地区一体化。实际上,中国和平发展和东亚合作机制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亚地区合作机制呈现“竞争化”趋势,这不仅是大国主动塑造的竞争性多边主义,也是中亚各国主观上默许的地区合作模式。通过大国之间的国际制度竞争,中亚国家能够赢得更多自主性,也能够更好地实施其多向平衡外交政策。这种制度竞争趋势表现为:美俄均致力于提升“C5+1”制度化合作的水平以维持地区均势;欧盟多措并举强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机制以赢得更多机遇;地区强国积极发展与中亚的合作机制以谋求更多利益;中国扩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范围以打造全方位合作体系。中亚地区合作机制的竞争主要受到地区安全环境变化、大国关系变化、中亚国家外交政策变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大国将加大对地区资源的竞争以获取投资收益,也将重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塑造地区治理规则。中亚国家将持续提升外交自主性,以便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毕世鸿 《国际安全研究》2013,(2):58-73,156,157
湄公河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使得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利益角逐的战场。近年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欧盟等区域外大国和地区组织对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的积极参与,使得大国利益在该地区交汇重叠,相互竞争、博弈的局面在该地区激烈上演,呈现出合作"机制拥堵"的局面。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湄公河地区的现实需求,不仅保障力度不够,且各机制之间彼此牵制,反而妨碍了该地区开展更加深入的开发合作,这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并非幸事。如何协调各大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利益与重大关切,真正考虑湄公河国家的利益诉求,并提供地区公共产品,维护该地区的持久和平,促进本地区繁荣,成为中国深化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可加强与区域外大国的战略对话和协调,以政治互信促安全合作,以安全合作促地区稳定,从而减轻区域外大国的掣肘。同时,中国也要站在更高和长远的立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目标,避免对抗,坚持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5.
江扬 《国际安全研究》2013,(2):24-33,155
引入大国竞争以达到战略均衡与通过"东盟方式"建立地区合作机制,这是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合作进程中并行的两种战略,大国竞争究竟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还是障碍?作者在总结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合作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国竞争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尽管大国竞争在冷战时期为该地区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而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冷战结束后该地区部分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同时,希望通过引入大国竞争达到战略均衡并为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战略环境,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东亚国家若要继续深化地区经济合作,必须进行新的战略选择,而战略选择的关键是,如何从目前通过引入大国竞争以满足部分国家的利益而全面转向通过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寻求地区共同利益。对大国竞争过分依赖的战略不但会影响地区共同利益的构建,而且会削弱甚至阻碍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大国对中亚的能源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与演变。与此相应,中亚国家为保障本国的利益和安全,也在不断修改本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能源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未来中亚地区能源发展趋势仍然是大国之间、大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拓展到中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相对均衡的多元化、多模式、互利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东移与东北亚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是整体缺油的能源纯进口区。作为资源大国,俄罗斯在该地区的能源合作中一直掌握着主动权。随着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能源资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俄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深化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俄高层近年来所做出的重大能源外交调整,目的是通过吸引中国参与俄东部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搭乘亚太经济快车,推动俄复兴大国地位。但东北亚地区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存在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合作障碍,其合作前景取决于各国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依存,也与中俄两个大国的合作水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区合作的进退和成败。东亚大国为保持地区稳定与繁荣都希望进行合作。由于美对东亚的影响和其政策目标与其他大国的利益不尽一致,使东亚合作的进程复杂化。中日合作是实现东亚合作的保证,但需要切实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俄目前对东亚合作的影响还是在安全和战略方面。东盟仍然希望保持地区合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大国高度关注中东局势并在该地区展开竞争。各大国在中东既有斗争与竞争,也有协调与合作。大国在中东活动的两面性一直存在,过于强调竞争或过于看重彼此协调与合作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0.
韩献栋 《和平与发展》2023,(6):56-81+156-157
大国竞争既不是当今时代的底色,也不是大国关系的全部。当前大国之间的竞争虽有所加剧,但与过去不同,很难以纯粹竞争的形态展开。全球化发展所形成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全球性问题治理上的相互需求使得大国关系既存在竞争更需要互动与合作。值得关注的是大国关系对地区格局的形成及其特征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可决定一个地区力量格局的基本架构,而地区国家因国内政治因素所导致的政策变化也有可能会改变彼此间的关系组合,从而使地区形势更趋复杂化。东北亚地区大国聚集、同盟关系交错,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在产业上的高度依存、朝韩关系的特殊性、韩国国内政治分化,再加上在该地区有广泛利益的美国不断强化与盟国日本、韩国的三边军事合作等因素都将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走向,并对亚洲乃至世界战略格局产生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上富有活力的地区.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为这个地区的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个地区各国间存在着各种政治经济矛盾,但是,发展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在增加。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一个大国,地位日益重要,希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亚太地区各国合作,推进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传统地缘竞争思维出现回归趋势,大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地缘政治竞争明显加剧,大国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和对抗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调整中亚政策,加大介入中亚事务的力度,导致中亚地区外交形势生变。大国相互之间在中亚地区的互动呈现更浓的零和博弈色彩,大国介入中亚事务刺激中亚国家寻求团结,大国在机制上热衷于建立“小多边”合作机制,纷纷致力于与中亚国家推进于己有利的互联互通。这一切对中国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大国加大对中亚地区的关注和投入,要求中国谨慎行事,避免激化地区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可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优势,借助与中亚交往的已有基础和“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机制,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互信与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任何一国所希望创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形成都有赖于现实三重国际新秩序的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追求.体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上,中国要从全球、地区、国家三个利益层面构建自身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全球利益层面,突出并适应安全与合作这一主题,寻求国际格局中有利于合作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倡导建立多元文明平等、共处、合作、发展的全球秩序;在区域利益层面,着眼于地区利益关系的协调,达成地区内多个大国共同崛起的相互认同,尝试构建由地区潜力型大国或地区组织自愿推动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相互依赖机制;在国家主权关系层面,重点警惕"新帝国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对民族性的侵蚀,重视维护国际利益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丰富和创新以国家主权利益为支点的爱国主义,确立维护和平、保障安全、有利发展的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14.
2017年7月,印美日三国在孟加拉湾举行了第21次"马拉巴尔"联合海军演习。"马拉巴尔"联合军演从小到大、从双边到多边,折射出印太地缘战略格局演变和大国战略竞争互动的新态势。印美日三国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加剧大国地缘战略竞争,不仅将对未来10-20年印太地缘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给中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带来复杂因素。中国应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推动印太海上安全合作,塑造地区海上安全新秩序,努力走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论坛)的成立是中拉关系迈入整体合作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中拉整体合作的重要多边平台。整体合作意味着合作领域的全面性、合作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合作水平的战略性。鉴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多样性、地区大国在发展模式和执政理念上的差异性、次地区合作机制的参差不齐以及拉美国家财政能力下降等现实困境,需要在地区、次地区和双边层面上协调现有机制,从而达到有效推进中拉整体合作的目标。中拉整体合作的路径调整应基于下述理念与原则:在协同地区、次地区和双边层面的机制时,须确立不同层次机制的工作重点与特色;鉴于拉美塑造议程能力相对较弱,中方应在理念、机制和资金等多方面加强公共产品供给,确保对中拉整体合作的宏观引领与市场激励;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涵盖拉美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以发展战略对接、市场与社会参与、利益与风险共担为主要内涵的整体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东部地区:日本石油进口战略的新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既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之一,长期以来日本的石油供给一直主要依赖中东地区。美国占领伊拉克后,中东地区将更加动荡,这将给日本石油稳定的供给带来极大的威胁,进一步开展对俄能源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对能源的争夺加剧,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中亚地区)正 日益成为大国激烈角逐的竞技场。中俄作为中亚地区的两大邻国,出于商业利益、国家安全和地缘 政治关切,都对该地区极为重视,在防止其他大国插手中亚事务、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彼此互相 倚重。中亚地区是中俄两国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地缘战略空间,相互竞争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负 面影响不可避免,但这也为中俄之间展开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创造了契机。作为地区合作与安 全架构,上海合作组织在地区内平衡的是两大强国的利益,反映了中俄两国维护欧亚大陆安全的 共同需求,并且使中亚国家能够在平等基础上与本地区大国探求促进合作与安全的途径,因此上 合组织为协调中俄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关系和加强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这里既有能源的消费大国中国、日本、韩国,又有能源的生产大国俄罗斯。该地区的能源安全形势复杂。许多地区安全的焦点问题也都与能源安全问题有关。目前,东北亚国家的对外能源战略既有合作关系,又有竞争关系。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能源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同时,各国的国内能源战略近年来也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国际合作制度的复杂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的建设必须以深刻剖析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的驱动机制为基础。域内外大国地缘博弈与中亚国家外交自主性渐强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是驱动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制度复杂性局面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制度建设中,中国要秉承促进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能源合作制度相互"合作"与"协同"的战略思路,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等相关大国的关系,营造良性地区合作制度环境;同时努力提高该制度对中亚国家的吸引力,打造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中国应该致力于持续推动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营造多元竞争的战略环境;打造开放包容且逐步深入的能源合作制度,倡导多样互补的能源合作模式;构建灵活务实的能源合作制度,提高中亚地区国家参与能源合作制度的域内向心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俄越防务合作发展迅速,规模和层次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海军和空军领域尤其明显。俄越防务合作是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实现国家复兴过程中,扩大政治影响,拓展安全空间,获取经济实利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越南实施大国平衡外交,不断扩充国防力量,尤其为开发海洋经济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尽管不断加强和深化防务合作关系是俄越两国的基本共识,但也面临着俄罗斯武器价格波动较大、越南的防务合作伙伴日趋多元化等现实问题。俄越防务合作关系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深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地区安全局势,加大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不利于东盟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对于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也有消极作用,对中俄关系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