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了张春英同志的文章《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文中肯定了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对解放战争的积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张春英同志把它称之为第三条战线,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广大学生为主的人民群众争取和半民主的斗争相提并论,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欠妥。  相似文献   

2.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袁素莲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形成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这条战线和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线相配合,加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崩溃,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笔者认为,第二条战线的形...  相似文献   

3.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的《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一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探索之作。遗憾的是,该文将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称之为“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发表一些浅见,同张春英同志商榷。第一,《战线》错误理解了朱德一段话的原意。《战线》引用了朱德1946年10月30日在《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文中  相似文献   

4.
在艰苦卓绝的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除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正面的战略决战之外,还通过隐蔽战线的斗争,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积极争取、策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投诚,从根本上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瓦解了国民党的党心军心,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战  相似文献   

5.
在艰苦卓绝的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除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正面的战略决战之外,还通过隐蔽战线的斗争,积极争取、策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投诚,从根本上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间,我党策动的国民党军队较大规模的起义共有五次。潘朔端海城起义1946年5月,东北局势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6.
正在艰苦卓绝的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正面的战略决战之外,还通过隐蔽战线的斗争,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积极争取、策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投诚,从根本上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动摇了国民党的党心军心,加速国民党军的最终失败,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战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决战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以人民解放军痛击蒋介石反动军队的武装斗争的第一条战线和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即第二战线.本文仅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学生运动的领导问题作以探讨.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学生中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套组织严密,战斗力强的领导体系,为学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共中央首先设立城市工作部.1946年底,城工部重新改组,由周恩来同志兼任部长。各中央局、中央分局也没有城工部,如晋察冀…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于1947年提出“第二条战线”这一著名论点的5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郭晓平撰写的《第二条战线史论》一书。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第二条战线历史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一、主线突出,结构有序。对第二条战线的内涵,学术界长期存有争议。作者认为,第二条战线不是泛指党的白区工作,也不是笼统地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而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锋和主体的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斗争”。本书的内容结构,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解安排的。作者依据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阶…  相似文献   

9.
在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了中华民族的兴盛崛起,毅然脱离国民党阵营,率部起义。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来。其中,有12位国民党将军,不但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而且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军长。军长,一军之长。把一个军的部队交给前政权的将军指挥,古今中外,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有如此博大的胸怀,才有民国将军成为共和国军长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颇有争议,尤其是张春英教授提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起义运动"是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认为解放战争只有两条战线的观点,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索.笔者在此谨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吕春 《党史纵横》2015,(4):61-62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深得民心.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在中原战场上横扫国民党军队.在与共产党作战的国民党军队中,有多位热爱和平、不愿内战的国民党将领弃暗投明,率领所属武装投奔人民军队.国民党“首都警卫师”就是其中之一.首都警卫师曾是一支深得蒋介石信任的嫡系部队,国民党高层习惯性地称其为“御林军”.这支贴身保卫蒋介石身家安全的警卫部队每一名士兵都是从国民党军队中经严格审查、优中选优、层层选拨上来的,其军官都是经过蒋介石亲自面试选定的.警卫师主要任务是保卫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要员的安全.然而,在1949年3月24日,这支部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起义.国民党“御林军”的起义,在蒋介石阵营中引起了巨大的震荡,对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2.
1949年9月中旬.毛泽东对前来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陈明仁说:“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是第一个.你来了.代表性就全面了。”陈明仁是国民党军著名将领.他在长沙率部起义后.成了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军长。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谈到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广大工农一道,参加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社会群体和阶层,其中包括这个时期的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他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同中国共产党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本文着重研究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对建立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及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一、党外知识分子在建立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所做出的重要贡起…  相似文献   

14.
每逢谈到北平的和平解放,人们就自然地想到傅作义将军。是他,在这场有关中国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中,经过反复较量,终于摆脱了蒋介石的羁绊,顺应时代的潮流,站到了人民方面,从而使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免遭战火的浩劫,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涂炭。这一义举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傅作义将军是解放战争中,多位起义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影响最大的一位。毛泽东对傅作义评价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你的。”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28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永明号扫雷舰31名官兵在香港宣布起义,脱离蒋介石集团。菲国行落魄讨废舰  相似文献   

16.
“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是第一个,你来了,代表性就全面了。”1949年9月中旬,毛泽东对一位代表说。这位代表就是在长沙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军中将司令官,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首任军长的陈明仁上将。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调动起百姓的热情支持,也策动了数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包括和平改编),从而有效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有学者甚至把舆论宣传战线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由此可见,中共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不只是因为在军事方面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还因为其在舆论宣传战线有着高明的策略,从而牢牢掌握了宣传战线的主动权.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在北平求学的人大概都会记得,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北平全市进行过一次疯狂的大逮捕,各高等院校100多名莘莘学子被投入草岚子监狱中。当时年方21岁、正在北师大就读的我,也没有躲过这一劫,和难友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严酷考验。时光荏苒,从那次炼狱至今50多个年头过去了,回首往事,思绪万千。全城白色恐怖疯狂逮捕学生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战争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这时,“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与国民党军政当局有着密切的关联。解放战争时期.李济深领导的民革把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作为推翻蒋介石政权的主要手段.先后策动了吴化文、王晏清、刘昌义、张淦、程潜、裴昌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阵前起义,积极说服傅作义进行和平谈判。促成了北平与绥远的和平解放;参与组织了川康起义和云南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缩短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刘伯承、邓小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作为统帅一支战略方面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紧密合作,长期共事达13年之久,堪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黄金搭档”。这对“黄金搭档”恰如两位造诣极高的导演,气魄非凡地导演出许多伟大的战争活剧。1947年夏,刘、邓率部实施外线突破向大别山跃进,成为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幕。1947年6月30日,突破国民党黄河下游防线,开始实施毛泽东战略反攻的构想1947年,蒋介石抽调了60余万兵力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钳形攻势,其联系两翼之间的中央战线及战略纵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