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即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大众价值共识的凝聚、道德品质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具体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大众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大众的认同程度和践行能力以及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谋划。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与践行程度决定了我国文化强国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持续性。究其根本,这里的"大众认同"是现实世界里"个体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别于对价值观的认同或价值共识理论的适用。理论认知维度的思辨结果如何化解现实制约维度带来的困惑,最终做好实践路径的选择,是在回答"大众认同"怎样对"个体的人"发生作用、切实融入民众的生活和内心的问题。基于此,必须瞄准立足点、抓准理论点、做准实践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科学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理论导刊》2014,(4):60-63
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成为大众自觉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追求。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着传播路径比较单一、社会群体认同感差异较大、认同效果不尽如人意、认同环境复杂等问题。为此,要从构建科学传播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实践转化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增进社会大众认知认同。近年来,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开展的"好人文化"建设,在内容层面对接了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不仅促使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贴民心,还涵养了核心价值观"大德"和"小德",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经济社会效应,因而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典型范例。"好人文化"建设的实践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民众生活沃土,依靠政府与大众的良性互动,构建常态化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步骤。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和践行好,就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的认同,得到全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可。此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效整合当前先进的价值观,从而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价值标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可,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认同构件:科学性;契合中国实际与传统;"外延"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1)
价值认同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价值观念的"龙头"。当前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元化极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表现为多元价值观冲击、社会心态阻碍、互联网渗透等,我们必须从把握一元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消除"崇洋媚外"社会心态、净化互联网环境等方面入手,有效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大众日常生活世界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地生根,提供宽广坚实基础,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校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基础场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有机融合,是一种从实践层面着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让它在大众生活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体现出其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自主性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彻底性等优势理论品质,为它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开辟了广阔前景。要让大众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路径,在他们的生活经验范围里自觉地进行选择,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6,(4)
正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开放、资源交互共享、信息传播简洁便捷、传播主体多样的时代,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的路径,找到了新的载体。在面临着选择盲从、认知束缚、价值冲突、认同危机等矛盾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接,融入大众,真正地做到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才能真正被大众理解、接受和践行。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操作维度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子维度,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主流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过程中起作用的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是达成个体与群体的认同与践行的各种操作条件与处理方式的总和。操作维度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有效的实践体系,从操作层面上保证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1)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社会必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想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必须能形成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否。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为国家认同做意识支撑;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夯实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为国家认同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逻辑关系。思想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固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中华文化影响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3)
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冲突必然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需要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价值多元化则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利益分化则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制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情感认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手段及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等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民主、文明、平等、公正、和谐"等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文明领域相关建设也有助于实现全社会对其的广泛认同,将其真正融入全民族的心灵深处:通过创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确立公众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基础;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政府绩效,递进增强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社会组织建设打造现代认同空间,为公众认同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言简意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建设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有利于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其中的智慧从而形成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本路径,是使其"大众化"、实现价值输出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形式,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成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立足现实实践,社会和高校应当通过健全机制、积极宣传和精心组织,继续探索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生认同、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红船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蕴含着德育价值、创新价值、传承价值等多维价值。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行,其路径包括四个方面:拓展认同教育与大学生社会生活相对接的领域、渗透审美教育于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创新认同教育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而凝炼出来的人民群众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力量,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范导力量,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实现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践行的过程。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受复杂义利观、多元思想观念和传统价值认同方式的挑战,也得到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传播载体的推动。建立和完善利益实现的政策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是中国梦价值认同的利益协调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为导向、以个体梦想的实现为着力点,是中国梦价值认同的精神动力机制;通过教育认同、体验认同和职业认同能够拓展中国梦价值认同路径和价值引导实效。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有益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自编问卷《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卷》,对沈阳某医学院校医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医学生整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较理想。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均高于普通同学;与本科生对比,博士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核心价值观缺失。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7)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深有体会。价值能影响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体的行为、氛围和趋向。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形成"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