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指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国家来说,要富农就必须减少农民数量,如何切实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本文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劳动力转移进城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涉及农民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越来越多,这些纠纷不仅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挫伤了他们从事非农业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胆步入市场。最近,我们就近年来我院审结的27起农民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若干政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其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小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差距。其基本思路应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大就业比重,重点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化,而不是反过来,依靠加快城镇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防止产业“空壳”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峰 《行政与法》2009,(5):56-5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总结与思考,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雅静 《法制与社会》2011,(21):180-181
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农民收入难以实现稳步增长,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繁荣进程。本文从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分析了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因素。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强农民自身管理与防范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生存空间和农民需求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诱发农民犯罪的诸多因素。为遏制农民犯罪,促进农村稳定,就如何预防农民犯罪对策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正安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职能的分析,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向勇 《法治研究》2013,(11):88-93
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政府推行农地利用制度改革。农地利用制度改革是政府的权力还是农民的权利,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政府盘活农村存量宅基地的改革,旨在解决自身难题,其法律性质属于政府的行政行为。政府改革农地利用制度的行政行为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形。农地利用制度改革只能定性为农民的权利。应从农民行使权利的角度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新网北京8月9日消息:中国公安部副部长罗锋日前透露,中国将取消小城镇户口指标限制,同时不收增容费,不再规定居住期限,以方便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每年一度的“民工潮”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千千万万农民的大流动。它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很重要的方面也是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业和城镇,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因此,“民工潮”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是一个跨世纪的重要课题。它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和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民  王娟 《政法学刊》2005,22(3):69-71
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环境的改变,原有的传统准则失效以及社会管理和控制能力弱化等因素,导致其违法犯罪明显上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制度性建设和改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优化进城农民社会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措施,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机遇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策略和建议,期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成祥 《法制与社会》2013,(33):210-211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已然不可逆转,农村改革中土地问题永远是一个无法绕开和回避的核心问题。征地进行建设成为各地的一项普遍重大工程。高楼大厦的兴建原本是城镇化的体现,高额的房价却把农民群体彻底抛弃了。农民指着生存的最起码的土地被征收征用,然而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仍然是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命根子,一旦失去土地农民的后续生活能否得到保障,如何得到保障,值得深思。本文以设问的方式开题并贯穿,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着手,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浪潮,提出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城镇化浪潮下的农村征地补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实践当中,我们要完善相关的劳动立法,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及时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承载着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村土地流转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实现城市化目标而打下基础.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仍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土地流转违法现象时常发生,损害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事件也不绝于耳,因此出现农民因土地纠纷频繁上访的现象,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化解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的劳务收入不断增长,推 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 和社会繁荣。资料显示,过去2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9%,其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贡献率为21%。广大 农民工背井离乡,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走进陌生的城市里,一 幢幢崭新的楼宇挥洒着他们的汗水,一条条宽敞的马路凝聚着 他们的辛劳……城里人的生活已离不开农民工,可他们的生存 状况怎么样,能够将希望带回家吗? 站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你们现在过得还 好吗? 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虽然群体庞大,做出的贡献很  相似文献   

18.
朱渝 《海峡法学》2013,15(2):86-93
考察我国近30年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城镇化目的的偏差、农民生存权遭受侵害、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以及农民群体的非理性维权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防治日益激化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建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以及农民"利益代言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郝雅菲  韩迪  甘健 《法制与社会》2013,(25):215-2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需要通过流转重新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关农村土地的征用、流转、补偿费分配纠纷等案件逐年增多。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护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流出地视角透析山区外出农民犯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已成为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对广东省梅州市下辖两个全国特困县五华和丰顺的调查,从流出地这一新的视角着手,剖析外出农民犯罪的新情况、新特征,探索一些减少外出农民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