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3i年11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泰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版图,成为当时中央苏区21个组成县之一。1932年10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阶段“围剿”计划。  相似文献   

2.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准备下,“红军进漳与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漳州市隆重召开了。漳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党史资源非常丰富,历史地位比较突出。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副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率队下一举攻克漳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从江西富田开始向东横扫。连战连捷,于31日占领福建建宁县城,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军事“围剿”。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的新发展和中央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暂时处于守势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5.
陈方  江细珍 《福建党史月刊》2013,(15):23-24,25-26
1932年,对漳州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熠熠生辉的一页,也在漳州留下光辉的足迹。一、能者为师,直下漳泉1932年,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后,因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导致盲目进攻中心城  相似文献   

6.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8.
一、接受中央军委任务挺进敌后配合主力红军反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春,福建事变失败后,蒋介石将进攻十九路军的反革命军队近十个师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的东面向我们进攻,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四月,国民党中央军主力进占了龙岩县城,上杭永定县城也为广东军阀占领,福建苏区人民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形势日益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前红军进漳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为紧接下来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同时,周恩来在这次战役中充分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在客观上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提供领导力量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建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重点县之一。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建宁就建立红色政权——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和5个中心区、72个乡苏维埃政权。1932年10月红军第二次解放建宁后,成立了中共建宁县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和10个中共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及覆盖全县的乡村苏维埃政府,  相似文献   

11.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朱德与周恩来密切合作,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通过分析朱德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三个阶段的军事指挥,将朱德此次反"围剿"中的军事指挥艺术概括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认为这是红军能在外有强敌、内有"左"倾错误干扰的不利情况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苑》2007,(12):F0003-F000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在中央苏区期间,宁都诞生过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3.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反第四次“围剿”会议旧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城郊南屏山朝斗岩寺大雄宝殿。 1932年2月18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长汀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决议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展开武装斗争,积极地配合中央红军,争取获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4.
<正>1931年9月28日午后,刚刚指挥3万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的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正在商量研究急于要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指挥红军乘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势,分兵在闽赣两省边境各县消灭土豪地主武装盘踞的反革命据点,巩固发展苏  相似文献   

15.
谭余保,湖南省茶陵县人,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入了党,后来上井冈山参加了朱毛红军,成了职业革命家。1932年8月,谭余保当选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1933年升任为主席。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以后,中央决定退出中央苏区,命任弼时等率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留下中共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和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彭明辉等继续坚持湘赣苏区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苑》2010,(9):F0003-F0003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红军反“围剿”战争史、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第一次同内革命战争史小都具有蘑要地位,红军采取“求心退却、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任苏区人民的支援下,以少胜多,活捉前敌总指挥、中将师长张辉瓒,不仪保卫了中央苏区,而日.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人,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7.
建宁,地处武夷山中段南麓,是闽江水系源头。1931年5月3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在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胜利。战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和建宁人民创建了建宁苏区。建宁以全国中央苏区县之一和8000多建宁儿女参加了红军的光荣历史,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相似文献   

18.
谢金生 《党史文苑》2006,(12):51-5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这两支威武雄师,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9.
谭余保,湖南省茶陵县人,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入了党,后来上井冈山参加了朱毛红军,成了职业革命家。1932年8月,谭余保当选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1933年升任为主席。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以后,中央决定退出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20.
1931年7月.不甘心前两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从福建建宁千里回师兴国,以寡击众,连战连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令人痛惜的是,战斗中三位红军悍将阵亡,永远长眠在了兴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就是红一师师长李实行、红四师代理师长邹平和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