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看孙杰的墨竹,能使人产生很多联想和遐思。这是因为,孙杰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竹子,是他情感的积蕴,是他情感的发泄,是他情感的升华。他自述说:"我爱竹,爱他朴实无华,不畏严寒,爱他坚贞高洁,直竿凌云。我画竹,追求的是脱俗清新的格调,是人与自然、人与竹的情感互通。在艺术上,博众家之长,情出于心,讲神妙、重笔趣、求气韵,画骨气,表贞心、写精神,我融于竹,竹融于我。" 爱是神圣的,有深沉的爱,才有执著的追求,有执著的追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大潮涌动的21世纪,精神文化正处于一个坚守与变革的十字路口,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国画,成为其中一个讨论的热点。画家张春生长期寄情丹青,酷爱画竹,将人品、学养熔铸为清新的画品,将人生的得意、失落晕染在隽永的墨竹艺术之中,成为当代艺坛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3.
卢仁江 《今日浙江》2007,(19):62-62
修竹翠篁,系有很高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自古至今,文人咏竹、墨客画竹、园林家植竹,这除了竹拥有灵秀、婆娑、典雅的审美意象外,还因为竹的自然物性中有一些特征与我们传统的道德人格美中的某些范畴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竹类自古为刚宜、真挚和虚心美德的象征,它姿态挺拔,清逸脱俗,是历代文人名士之所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咏。清代画家郑板桥爱竹如痴如醉,画竹出神入化,这些传世之佳作,画中之极品更是为竹增添了无限韵味。成为人们造景之上选。 竹类可作盆景,即可观叶,又可观干,还可观其姿态。将:盆景竹摆放于明窗净几,除令人赏心悦目外,犹如徜徉于茂林修竹之中,观碎叶摇曳,赏倩影婆娑,领略山林野趣,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幅“和平万年”的墨竹画,以1500百万港元的价格,创下了中国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6.
今年86岁的启功先生作为书法大师,一字千金,要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并非难事,然先生不屑为之。先生从不以字换钱。几年前为“北京师大”筹集资金,先生欣然“求字捐钱”,可他从不自己经手,而由学校派人专管。先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启功书法作品选》里有墨竹十余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有篇题为《竹》的散文,其中写道:“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大笔,在天地之间,以  相似文献   

7.
他从小沉迷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海洋里,五十几年争分夺秒的刻苦练习、创新。功底深厚的他,走过了不知道多少艰辛的历程。他宗古法而不泥,集百家长而不克守,把历代画竹的“喜气写兰,怒气写竹”的定论创新为“喜气可写一切事物”,他笔下的竹从此变成了“笑”竹,大家爱戴地称他为“笑竹人”。艾庆芸喜竹,爱竹——质朴、刚柔、高风亮节,他希望借鉴传统文人画追求新时代的新主题,把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主观精神注入画中,得其情而写其性,赋予竹子人格化、社会化的特征。他用了近20年的努力,改变了旧法,创造了《五叶手势法》、《先叶后枝法》、《立体…  相似文献   

8.
武方华  高咏 《小康》2007,(11):88-89
一个丹桂飘香的秋日午后,有幸与友人一同释读了安徽画家张春生先生的墨竹画,颇有印象,很有感触。张春生先生的竹画,刚劲的竿,挺拔的叶,或依石,或映月,或象雨露,或昌风雪,加上多变的构图,摇曳的光影,给人一种清新的  相似文献   

9.
秦莉莉 《前沿》2014,(9):234-235
清人郑板桥画竹积淀了三种境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种境界各有玄妙。作品的构成要件作为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有抽象、艰涩之处,而借助郑板桥画竹的境界进行解读则显得明晰透彻、易于把握。“眼中之竹”代指客观实在物,“胸中之竹”代指思想或情感,“手中之竹”代指“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在此解读之中,以作品为客体的著作权私权属性得以彰显,著作权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内容也尽得融注。  相似文献   

10.
卢坤峰简介     
马锋辉 《今日浙江》2012,(11):60-60
(193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卢坤峰是一位坚持民族传统的文入画家,主张“中和”为美,作品呈现出纯正端和、法度谨严而又不乏潇洒蕴藉之致。他早年多作工笔,取法两宋又规模物态,后转为水墨写意,工写兼备,引八大山人清冷之气。多以兰、竹、禽鸟诸文人题材入画,且用心诗文,画上题款多出于他的吟咏之章。  相似文献   

11.
<正>画竹求意蕴,泼墨现竹情。千百年来,咏竹、画竹、赏竹已对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及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画坛誉为"长安一竿竹"的杨顺来先生,自然对竹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虽有历代文人墨客多以竹子的坚韧、风骨、节操,抒情寄志;但以笔者看来,杨顺来先生却将竹子的品格凝聚在了民族的气节之中,也更蕴含着民族的奋争和时代进步与变迁的烙印;而竹的朴素,也更透露出他那一枝一叶的人文情  相似文献   

12.
诗、书、画,在中国自古便是一家,书画同源为中国乃至东方艺术之基本理念。书文俱佳之境界一向为中国文人所追求,诗书画集于一身之大师代不乏人。中国古代书画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文人书  相似文献   

13.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脍炙人口、流唱千年的小令《卜算子》,藉日夜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描绘了一位闺帏怨女对恋人无限的思念,对情感生活的期盼,对长相厮守的向往。这首词的作者乃北宋枢密院编修、原州通判、著名文人李之仪。李之仪,字端叔,无棣人。生于1038年,少时即赴异地求学、交友。1074年考中进士。他仪表堂堂,文才横溢,胸有韬略,但在官场却屡屡失意,不得重用。李之仪既善诗词,又能属文,更善工尺,识图存画,抚琴唱吟皆其所能。在京师颇有名气,深得各界名流钦佩。其诗流畅清丽。李之仪在创作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为什么特别喜欢画竹?据分析,二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扬州及其附近多竹;一是同道们的互相影响,"扬州八怪"中有几"怪"是擅画竹石的;三是"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于霄,有似士君子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绘画史,文人画历经唐、宋、元而追至明清,蔚为大观,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峰。它代表着整个中国的艺术精神,因为只有品德才学极高的文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画家,中国画蕴涵着文人的全部气质。画家画到最后是在画思想、画学识、画修养、画人生。  相似文献   

16.
观竹     
竹子,在江南大地比比皆是,不过是寻常之物罢了。然而,偏是这寻常之物,却令中国历代文人们格外钟情,如痴如醉竟到了“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地步。然而,同样是竹,在观竹人眼里却不尽相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观到的是竹林的桃源仙境、田园野趣;“要看凛凛霜前  相似文献   

17.
正潘公凯出生于浙江宁海,作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次子,得其衣钵,又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两院院长,对中国画的形态发展皆具有长远广阔的视野。潘公凯长期潜心于创作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思考与体验,深入研讨中西绘画传统,反思当代美术界全盘西化的思潮,将中国画传统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体系提到相当的高度,寻找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规律,认为如何接续传统才是现在中国画的关键。潘公凯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探索,以文人绘画气息为根底,以写意笔墨为语言,拓展传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国论坛》2009,(2):192-192
吴明,字波兴,贤明居士,北京人。工商管理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民建会员、中联国兴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华画书艺委会理事、中国道教书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丰台美协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吴明先生,白幼随父习画并随花鸟画家姜守垣、金鸿钧先生学习传统技法,善画墨竹,先后得到著名画家尹瘦石、秦岭云、罗尔纯及钱绍武等诸多前辈指点,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村落文化底蕴丰厚,徽州先民营造了和谐的人聚空间,擅长诗画的文人参与村落的创意和规划,使村落园林化,提升了的艺术感染力,将其置于诗、画、思境界。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的画竹栩栩如生,郑板桥以竹所作的诗句脍炙人口,而郑板桥在民间留有石刻作品则闻所未闻。一块弥足珍贵的郑板桥石刻作品被当着踏脚石踩了。33年,一名老党员不遗余力跟踪挖掘,使其重见天日。从此,他便与郑板桥文化遗产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