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毕业于东京大学法文系的大江健三郎,在写作过程中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研究界目前对大江健三郎的"法国师承"脉络梳理主要集中在萨特、罗曼·加里等作家,对塞利纳的探讨则尚未多见。但是,大江健三郎本人却多次公开地提出塞利纳对自身文学创作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塞利纳战争三部曲之一《轻快舞》被作为小说元素引入大江健三郎的《静静的生活》,大江健三郎通过人物设定、引用与评论等方式使两个文本呈现出显性的互文关系;大江健三郎对于塞利纳"卑贱书写"方式的模仿,则使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塞利纳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塞利纳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是其小说创作的背景与重要主题,也是主人公形象构建的关键因素。塞利纳选取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的战争经历融入到主人公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述了战前、战场上、两次大战之间以及战后主人公的不同境遇;以"编年史家"的视角,将战前危机中的"受害者"、战争中的"失败者"与"不幸者"、"流亡者"的遭遇赋予八部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却通过战争串联成同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普通法国人的"战争史"。  相似文献   

3.
狂欢节文化在西方文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它促成了小说的产生,更体现为狂欢节文化在此后的整个文学传统之中的渗透和影响。塞利纳的作品《茫茫黑夜漫游》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用狂欢节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将笑与悲剧联系起来,狂欢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颠覆性力量。本文试从《茫茫黑夜漫游》中的狂欢思维和狂欢视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狂欢节文化在这一特定文本中的体现及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5.
一张忧郁的、饱经风霜的面孔,双颊削瘦,两眼深陷,额头布满皱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塞利纳(Céline,1894—1961)晚年的肖像。自从他的小说《在茫茫黑夜中的漫游》问世以后,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法国文坛最孤独的作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相似文献   

6.
董艳丽 《法国研究》2004,(1):220-225
《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是法国著名作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激起了千层浪。荣获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虽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先生的《茫茫黑夜漫游》最终没能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事实上广大的读者早就已经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他。  相似文献   

7.
口语和书面语的根本区别在于交际的模式上。口语交际由人体的发音器官和接受器官来完成,信息由声波来传送。书面语交际则是利用可见的、形体各异的符号来组成可传达意义的序列。口语交际的传输器和接收器分别是口与耳,承载信息的是语音信号;书面语交际的传输器和接收器分别是手和眼,承载信息是文字信号,这种“口说耳听的语音传递”与“手写眼看的文字传递”的分别,正反映了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不同的模式。这种不同,决定了口语在诸多方面不同于书面语。  相似文献   

8.
引言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 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以"复调"为主要特色的创作手法,为新颖的"道路小说"创作竖起了旗帜,引起文坛的某种倾向,使其小说带有浓重的前卫色彩;另一方面,昆德拉认为思想是他探索存在和揭露存在的必经之路.将哲学思考与小说结合是他的雄心.他对现实强烈关注与对存在理念不懈追求,展现给现代社会一个思想家的远扩眼光和艺术干预生活的先锋意识,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而又为其深刻而震撼.本文将就昆德拉对小说艺术存在的可能性的挖掘,即作品的形式特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宋莹 《法国研究》2011,(4):12-18
让·埃什诺兹是法国当代杰出作家,他以其独具一格的叙述手法而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他娴熟地运用电影元素,旨在凸显叙述效果;他运用电影技巧像交错蒙太奇,从而使叙述结构不落窠臼:他还乐于将电影人物移植到他的小说中,从而呈现了他的现代性。他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艺术的巧妙结合使他的小说呈现了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Talmy(1985,1991,2000)29提出的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学(lexicalization typology of motion events)为理论基础,以Slobin(1996)30的语言对比研究为参照,探讨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的类型学特点。本研究选择汉语和法语各5部近现代小说随机抽取语料,主要对其运动事件表达片段在运动动词使用和背景成分描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书面语特性,特别针对语料中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和运动事件片段汉法互译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作者前期研究中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31所呈现的特点,深入剖析两门语言的类型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法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巴雷斯在其小说《梅斯少女—柯莱特·波多西》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人物形象及其所构建的隐喻体系来影射当时备受法国人关注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小说中的波多西夫人、阿斯莫斯和柯莱特分别象征着法兰西民族、德国人和被德国占据的梅斯。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肯定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国遗民的法兰西民族,同时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在民族观上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周婷 《法国研究》2012,(1):56-59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很少出现人物的对话以及独白。小说中人物的集体失语也构成了这位作家一个鲜明的创作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语的分析分类,从而更好地梳理它与作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1 885-1 970 )的名作《苔蕾丝·德斯盖鲁》据一桩真实的案件写就。作家本人生前曾对小说涉及到的案件作过整理 ,以《萨布兰谋杀案》为题发表。将小说和原案件对照一下 ,不难发现 :这个作者“在 1 8岁时见到的一个法庭场面和一个谋害别人的女人———被两个宪兵押解着的一个疲惫不堪的妇女形象” ,确实给了他一幅很好的“人物的素描” ,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戏剧的雏形” ,以及“在另一种情况下有可能饶有兴趣地发展的平凡的冲突”。有些分析家说 ,作品“几乎是原案件的实录 ,作者在小说中保留了案件的全…  相似文献   

16.
.怎样评价法国大革命中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恐怖行为,这一直是各类史学作品中的争论焦点。本文作者博采各家观点,论述了法国著名作家阿那托尔·法朗士的《诸神渴了》这本历史小说的新颖之处。法朗士不是把法国大革命看成“铁板一块”,而是把他真诚拥护的1789年原则和他深恶痛绝的1793牟暴行区别开来,将人物的政治行为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思想背景、文化环境联系起来,通过清晰的分析和批评,不仅重建了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而且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公民的理想和怀疑,使这本小说成为众多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7年,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在法国《批评》杂志上发表题为《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用以阐释和修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次年,她在克吕尼举行的"语言学与文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文本的结构化问题》的论文,再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但不再涉及巴赫金,而是更加独立地论述了互文性机制.这两篇论文不久就分别收入了克里斯特瓦的理论专著《符号学--符号分析研究》①和"如是"小组的集体论文集《整体理论》②,从此成为广义互文性理论的奠基性文章.  相似文献   

19.
是探索还是“回归”──从《重现的镜子》看罗伯一格里耶杜莉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兰·罗伯一格里耶于1984年推出了他的重要作品《重现的镜子》。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引起评论界强烈的反响,对新小说一贯持不同看法的评论家们这回却出乎意料地同声称赞这部作品:新小说...  相似文献   

20.
林莺 《法国研究》2014,(1):61-63
法国小说中的中国镜像,不仅体现了"东学西渐"的魅力,更是以一种"二元对立"的基调使东西文化产生碰撞。中国文化对于法国思想、文学具有一定的浸润作用,法国作家在展示自己民族个性的同时也汲取着中国元素,形成了"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异质"文学风格的产生。"法国人视域下的中国镜像"从本质上反映了东方的神秘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是对于个体自身反思所产生的"他者"环境下的"自者"实现以及对于自身之"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