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黎惠东 《黄埔》2009,(4):44-46
中国第一家革命博物馆是1926年由黄埔军校创办的“革命博览室”,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黄埔军校于1926年11月开始筹建,目的在于纪念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先生,主要展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迹。它位于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校本部西侧的一座现在被群众习惯称之为“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时期被学校师生称之为“孙总理纪念室”的两层小洋楼内。  相似文献   

2.
金绮寅 《黄埔》2006,(4):29-29
黄埔军校作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批精英。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3.
吴亚明 《黄埔》2013,(2):76-81
一、黄埔军校历史图片展在高雄开幕 “秉承中山思想,光大黄埔精神”——黄埔军校历史图片展1日在高雄市开展,本次展出的200多张图片分黄埔岁月、军校变迁、彪炳史册三个部分,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光荣历史。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3,(11):151-151
蒋介石是靠办黄埔起家的。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之后,就将黄埔军校作为自己的发家资本了。他常常到军校训话,张口就是“本校长”如何,高唱三民主义,以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自居。他甚至故作姿态地说:“本校长向来是革命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就一枪把我打死!”除了训话外,蒋介石还坚持每个星期都到黄埔军校找学生面谈,既是考察学生素质,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  相似文献   

5.
陈宇 《黄埔》2012,(5):66-69
五、黄埔军校四期生 1925年9月6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国民政府正准备发起第二次东征。这时,张震球接到罢工委党团组织的通知,撤回到“广东甲工专”继续学业。  相似文献   

6.
史兰 《黄埔》2014,(1):80-81
“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这是毛泽东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一句名言。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在黄埔军校工作过,  相似文献   

7.
1927年1月18日,鲁迅先生离开厦门,乘船到达国民革命的中心——广州,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是年9月27日他返回上海,前后在羊城生活了8个月又10天。在此期间,鲁迅受邀前往广州黄埔岛上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作了一次演讲,这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造访黄埔军校。此事缘起于时任黄埔军校留守政治部主任的熊雄。他看到报纸上刊载有关鲁迅先生到中山大学任教的消息后,产生了邀请他来军校做演讲的想法。几天后,当熊雄把这件事与政治部的同事孙炳文、刘弄潮商议时,三人一拍即合。1月25日,刘弄潮上门拜访鲁迅,在简单的寒暄后,马上就把…  相似文献   

8.
《黄埔》2012,(3):77-77
2012年3月12日,“血脉相连中华情——一个老兵的黄埔情结”展览开幕式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展室主要分为“投笔从戎入军校”、“黄埔同心情谊长”、“两岸携手促统一”三个部分,展示了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庞雄及夫人刘爱理女士积极为海峡两岸的黄埔校友搭建沟通交流桥梁,密切两岸同胞联系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不朽小岛天下闻访黄埔军校旧址湖北高士振素有我国天然优良港口的黄埔,因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岛创办了黄埔军校而名声大振,特别是黄埔军校60周年校庆之后,黄埔岛更是名扬天下,成了令人神往的“天下第一岛”。我虽不是黄埔军人,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军军官,...  相似文献   

10.
黄埔军校于1926年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军校师生将才尽出,战功显赫,杨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黄埔军校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但军校曾于1938年遭日军飞机轰炸,校本部被夷为平地。后只修复了军校大门和孙中山故居等个别建筑。1996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广州市政府决定重修黄埔军校。以此作为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由广州市政府股资2000多万元,严格按照“原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黄埔军校校本部终于重视了往日的风采。这座俗称“走马楼”的楼房、建筑面积逾万…  相似文献   

11.
陈德金 《黄埔》2007,(2):13-13
据《中国工商报》报道,黄埔军校同学会向商标局申请注册的“黄埔军校”、“黄埔”商标近期已通过初步审定并公告。  相似文献   

12.
陈予欢 《黄埔》2010,(6):20-23
民国时期盛名一时的军政强人何应钦将军,曾在黄埔军校史留下了功名显赫的事迹。他的军事生涯盛名之路,起源于黄埔军校;他在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黄埔系”中,地位与影响仅次于蒋介石,称誉为黄埔军校“慈母”、“黄埔系”首领;他辅助蒋介石渡过开创黄埔建校初期的艰难时期,与蒋有过不同寻常的“学缘”、“盟友”、“同事”关系;他奉蒋为至尊,又时而游离于蒋;其军政生涯始终没离“黄埔系”,  相似文献   

13.
贾晓明 《黄埔》2012,(3):60-61
1925年6月23日,为了声援上海五卅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黄埔军校师生与广州市民一道,举行了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走到沙面租界时,遭到了英法等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残酷镇压,大批市民遇害,黄埔军校学生31人献出了生命,是为“沙基惨案”.  相似文献   

14.
黄埔军校与中国济难会关系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岚 《黄埔》2009,(1):41-43
《黄埔军校史稿》第10册内提及,“本校为革命武力培植机关,亦为革命青年荟萃所在,故本校员生一方面努力教学而一方面对于同胞疾苦异常关切,积极救助”,并列举黄埔军校加入济难会作为例证。然而,济难会是个怎样的组织,黄埔军校与济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史稿语焉未详。长期以来也鲜有史家论及。本文拟就搜集的资料,对黄埔军校与济难会渊源做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5.
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 2014年正值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黄埔,是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记忆。目前,第一届“穗台黄埔论坛”于广州举行,海内外多位赢宾畅所欲言,追忆黄埔往事,共话黄埔精神。本刊在此选载部分发言内容。阅渎黄埔,也是阅读近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16.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骂”□张钰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确实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鲁迅不但敢“骂”,而且会“骂”。“骂”得鞭辟入里,淋漓酣畅;“骂”得有人称快,有人胆颤;素以投枪匕首著称。但这投枪匕首不是漫无目的的乱投一气,而是有着坚定的方向性。它们带着正义,刺...  相似文献   

18.
卜穗文 《黄埔》2009,(5):37-39
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黄埔军校先后存在过“火星社”,“青年军人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黄埔同学会”5个军人团体。这些军人团体极其活跃,不仅在军校政治、军事生活中颇有建树,并且影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中。  相似文献   

19.
林上元 《黄埔》2014,(3):4-4
岁在甲午,仲夏之初,我们迎来了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九十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其、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20.
“余一生无私产亦不知有私产,私产者即我唯一之黄埔军校耳!”这是蒋中正自述他对黄埔军校深厚情感的言语。蒋先生得以崛起中国,确实也是从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开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是“联俄容共”策略下的产物。成立初期,学校体制参考苏联红军,课程也是由苏联顾问指导(除强调战法与技能外,更重视政治教育),此外,苏联还提供一些财政、人力上的支持。这批军校生是孙中山先生为建立革命武力,以谋统一中国的基石。蒋先生依靠这一支子弟军完成了东征与北伐,奠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逐步攀升为国民党领袖级人物,超越党内同盟会时代的老同志,如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军一体是创校初期黄埔的特色。廖仲恺是国民党的代表,也是当时军政府的财政委员,军校的庞大开销常靠他支持。据记载,有一次军校未能凑到伙食,面临断炊,当晚需到廖仲恺处拿三百块钱,买米运到黄埔,第二天才有饭吃。类似的困窘还有武器不足,“当时兵工厂的厂长还是我们革命党的一个党员。他奉大元帅的命令才偷偷摸摸地用两三个月的苦心偷了五百支步枪给我们黄埔军校”,可谓筚路蓝缕。但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黄埔师生的干劲,随后的两次东征与北伐都是以这支军校师生为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