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传承》2006,(Z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积压,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195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同时,许多城市有志青年也渴望到农村去,希望有一番作为。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如果说“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  相似文献   

2.
知青,是整整一代人不想忘记,也无法忘记,是想说成辉煌,其实又很悲凉的历史。知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世俗的,以至于政治的概念。单从字眼的表层来诠释,它是泛指有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可从中国对知青这个词汇的社会认同来说,已经成为了对毛泽东在1968年12月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的高、初中学生的专用术语,后来也将1964、1965年及1968年以后到农村去的中学生囊括其中。所谓知青文学、知青电影、知青现象、知…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关心﹃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刘文杰1955年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延续了1/4世纪,涉及全国城镇几千万个家庭。知青运动涉及面如此广,必然影响到政策的方方面面,这也和当时的统战政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在农村受到不...  相似文献   

4.
时代的见证:接班人与“第三代人”李新华一1978年底和1979年初,“气象部门”的告示牌上写着:“今夜有暴风雪”[1]。这场“暴风雪”将席卷祖国广袤的城乡,将卷起“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数千万知青,同时也将更深刻地搅动数千万知青内心情感的波澜。这...  相似文献   

5.
记得10年前,我的一本书《绝唱老三届》要出版,那是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而写的。当时的封面设计者、老三届知青吕敬人先生,特意将毛主席那段著名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初,随着北京“魂系黑土地”展览揭幕,全国各城市掀起程度不同的“知青热”。被“热”浪裹挟起来的一批是原各大垦区的兵团知青。他们撰文的撰文,还乡的还乡。很难搞清他们怀恋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知青情结”,有一片属于那一代人的黑土地。那天在植物园,我们参加了一个北大荒知青的聚会,有人泗泪横流,有人酩酊大醉。随着其中的一员——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姚莹,我们走进了这个四兄弟姐妹中有三人都曾是知青的家庭。  相似文献   

9.
"文革"期间,曾有数万北京知识青年赴延安地区插队落户.7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又一批知青离开延安,但在"大退潮"之后,仍有少数知青留下.他们的现状如何?1990年7月,笔者带大学生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做社会调查.就这个问题在宜川县走访了几位知青以及有关领导干部.1969年1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下,第一批3千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宜川县.1975年,又有一些北京知青到来.这些知青来自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知青话题,忽然又热了一阵,又出版了一批知青题材的图书。遗憾的是,除了知青老照片的选本能火爆一气,文字为主的大抵炒冷饭。报纸上的评论文章,多是冷言奚落。总是插队那点儿事,像祥林嫂反复叨唠孩子丢了:“我真傻……”听者越来越少。有位著名的知青作家,在这一年勉强写下一篇有关知青的文字,然后郑重声明:就这一话题,从此封笔。没有新意,他们谈腻了。不让他们再谈知青话题,他们会感恩戴德。十年前,《北大荒风云录》出版时,声称知青话题是“超世纪的话题”,终于到…  相似文献   

11.
正知青是共和国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印记。1969年2月28日,古田县第一批知青开始"上山下乡",总计有7000多名到各公社插队落户。1970年农历正月初七,福清县第一批知青也来到古田,此后陆续有5批福清知青到古田大桥、吉巷、凤都、鹤塘、杉洋、卓洋、泮洋、大甲等8个公社58个大队及边远山村插队落户。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劳动中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和农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历史勾勒:内蒙与东北的知青文艺■杨健从“上山下乡”分布的区域来看,知青大致可以分为边疆、内地两个部分。以这两部分的知青群体为创作主体的知青文艺,可分为三大类:以环边疆的建设兵团(新疆、内蒙、黑龙江、海南岛、云南)为第一类,以内地贫困农村(如山西、陕西...  相似文献   

13.
直面历史     
直面历史■雷颐这厚厚的两卷本《中国知青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思绪万千,难以名状。作为一名曾到农村插队过四年的知青,这本书又把我带回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作为一名历史学工作者,深知历史研究的不易,更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直面历史的力作。在“文革”中达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14.
座谈综述:“知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奕整理“知青”问题多年来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更有一些热心的研究者不畏艰辛,长期致力于此,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推进“知青”问题研究的进程,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1994年12月1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所在京...  相似文献   

15.
世纪回眸     
1968年──1971年 中国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热潮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60年代,中央和各地成立了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一工作,使规模不断增大,当时仅上海市就有10万知识青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以后,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截止1978年底,总计已达1623万余人,国家和企…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前,我高考落榜,郁郁寡欢做了“回乡知青”。苦干一年农活,觉得自己应该换一种有别于父辈的活法,便萌生了离乡背井,寻找人生出路的念头。时值农村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家里  相似文献   

17.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这一群体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再从农村回到城市,几经辗转,伴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末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开始松动思想上的桎梏,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成了教授、作家、导演、艺术家、官员乃至洋博士;也有一部分下海经商,之后又成了企业家;也有的一部分人成了“4050”下岗失业人员。回首他们走过的路,酸甜苦辣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只是那时候,他们还年轻……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初,笔者对湘北农村回乡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在被调查的200名回知青中,担任村(组)干部的有47人,占23.5%,;乡(镇)招聘人员有18人,占9%;教师、医生有44人,占22%;专业户、重点户26户,占13%;科技骨干28人,占14%;其它(包括小买卖、跑运输、搞建筑、做缝纫、搞修理等)37人,占8.5%.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回乡高中毕业生是农村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对于从深度上挖掘农村潜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苦闷到觉醒、进取农村回乡知青是一支数量可观的社会力量.湖南从恢复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刘永好走向“新希望”○柳南他干的每件事,当时看来都“傻”得不可思议。正是这一连串不可思议,使他从一名普通知青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从1000元起家到大陆私营企业之最。一、1000元“非转农”1982年,有四位青年辞去省城令人艳羡的公职,冲...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中央严密封锁消息,但“小道消息”仍很快扩散到全国;首都的重要单位以“突出毛主席”为由,摘下了“林副主席”的画像;在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们,在中央文件到达前,不少人已从各种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