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69条第4款确立了在撤销因行政许可机关的单方过错或者因被许可人的单方过错而产生的违法行政许可时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规则,但对于造成被许可人合法权益的损害,行政许可机关与被许可人同时存在过错的混合过错情形下是否给予保护,法律未明确规定。而司法实践中却不断出现混合过错情形下是否给予被许可人信赖利益保护的案例。行政法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在混合过错情形下存在行政许可信赖利益保护的可能性。混合过错的存在关系到信赖利益"程度多少"的问题,而非信赖利益"是否有无"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重事前许可、轻事后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一直是我国行政许可制度运行中的一大弊病。近年来,公共资源监管最为薄弱的煤炭资源开采,因行政许可监管的疏漏而出现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屡禁不止。煤炭资源开采的许可监管存在的问题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监管的主体多,取得采矿权许可证的门槛低,产权不清和地方保护主义。完善我国行政许可监管的对策:统一煤矿开采许可法律规范,明确各个行政机关的权限;将安全条件作为煤矿开采许可的前置条件;明确行政许可监管机关的法律责任和规定以书面审查为主、实地检查为辅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50条第2款的规定,我国确立了行政许可延续申请的默示批准制度.这种制度的确立体现了便民原则,并且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及时作出是否延续许可的决定,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等等.但是,默示批准制度并非如此合理:与设立和实施行政许可的目的不一致,不一定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及公共利益,不利于对违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因此,行政许可延续申请应以默示驳回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应保护人民对行政行为正当合理的信赖,此即信赖保护原则。在前不久颁布的《行政许可法》中,信赖保护原则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这对行政机关撤销行政许可提出了种种限制,其中涉及诸多复杂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详尽的辨析。  相似文献   

5.
<行政许可法>强化了对许可申请人的权益保护,却忽略了利害关系人的主体性价值.利害关系人之权益保障被完全交由行政机关代言或是任其与申请人自行协商.此种保护模式使得利害关系人主动性参与之权利遭到隐讳地剥夺.为此,须将许可之决定模式由"法定条件审查制"改为"利益衡量选择制",通过建立普遍的受理公告与异议制使利害关系人获得充分的介入许可决定之机会.  相似文献   

6.
李晓定 《行政论坛》2011,18(4):73-77
行政法学基本范式的转型导致了制度的调整与重构,将以"经济衡平"为宗旨的抗辩权制度引入行政合同既是公法上公民不服从理论的延伸,也是私法原理的一般运用。行政合同抗辩权之目的在于对抗情事变更情形下及契约外公权力行使下致损相对人合同利益,但行政机关拒绝合理之补偿仍要求行政合同相对人履行原合同义务的情形和行政机关先为给付存在瑕疵却要求行政合同相对人履约的情形。基于公益与私益平衡之考量,相对人在提出终止履行行政合同义务申辩时,须对抗辩事由是否存在负担最低限度的举证责任,且不能扩大抗辩事由损及公益。  相似文献   

7.
论缔约过失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 ,是一种违反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契约义务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 ,我国民法理论的法律特征是 :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约过程中产生的、以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以补偿缔约相对人损害后果为特征的民事责任 ,所保护的是权利人的信赖利益。缔约过失责任由以下四个要件构成 :缔约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缔约相对人有损失、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有过错、过错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缔约过失责任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4)
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对期待利益进行赔偿是最常见的救济手段。期待利益虽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较全面的赔偿,但依然存在着证明难度高、证明责任大以及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当事人无法给予充分救济等问题。信赖利益基于其是既存利益的特性,证明难度低,可以对期待利益进行补充。对信赖利益进行赔偿,可以充分救济非违约方,保障交易安全,防止出现非违约方无法获得赔偿的不公正现象。违约中的信赖利益赔偿主要适用于期待利益难以证明或难以确定,以及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导致期待利益无法弥补信赖利益的损失的情况。如若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并存,二者不能得到同时赔偿,当事人只可择一主张。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民法理论中,无合同即无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因一方当事人在订约过程中的过错而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并由此对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情形大量存在,但此时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有效合同关系,难以凭借传统违约责任追究致害人的责任.着重从几个关键方面初探可以填补此缺陷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说明建立该制度不仅完善了中国的债法体系,而且也完善了交易规则,利于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利益、维护社会正义、制约商业欺诈.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在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依然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引发了不少行政纠纷。在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处理这些投资纠纷,可以援引行政法的法律保留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以及信赖保护原则,以规范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行政行为,并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外国投资者的信赖利益。地方政府应该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同时,更应注重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对外商的投资者利益给予充分的信赖保护。"招商"重要,"保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许可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行政许可主要针对的是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它和社会公共利益事业关系密切。由于行政审批说到底就是批资源,批利益,行政许可过去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合同的单方变更。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仅确立劳动合同协商变更的原则,对用人单位单方变更权的立法缺失,引致司法实践中各法院对用工自主权的理解不一,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大量存在。为减少各地裁判乱象,平衡用人单位经营管理自主权与劳动者利益保护,宜从用工自主权行使基础以及用工自主权行使的正当性两方面出发考察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从市场失灵的前提出发,分析《行政许可法》许可设定条件之规定,肯定食品安全领域设立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为什么在事前设立了许可制度,依然不能制止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疑问。笔者通过分析指出,主观上,许可标准未严格落实统一;客观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并不能仅靠许可制度,仅靠事前控制手段是不能解决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事中、事后手段的协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可更被隐喻为"企业——社会"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理解行政许可制度作为防止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烨 《理论探索》2007,(4):152-154
基于对被代理人利益的保护,各国立法中大都有对自己代理、双方代理的禁止性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在规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器官移植的问题上,却显得无能为力。在此种情形中,由于监护人与受赠人、被监护人与赠与人身份的混同,形成了一系列的悖论,而在现有大陆法系制度下,这种悖论实在又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吴镇东 《学理论》2013,(20):139-140
强制许可制度很早便诞生于国际贸易的历史中,但似乎一直存在着争议。所谓强制许可,在大陆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专利法规定,不经专利权人同意,直接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一种许可方式,又称非自愿许可。在国际贸易之中,主要表现为授予专利权的国家在特定情形下批准专利权人之外的其他人使用该专利,而不需专利权人的同意。知识产权本身应当属于私法领域,而强制许可则多出现在公法领域。显而易见,该制度是公法向私法的渗透,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以及公权力的滥用,其中之利益考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万一 《民主》2004,(6):19-21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许可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司空见惯的。那么, 什么是行政许可呢?由于行政许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通常,人们将行政许可理解为“行政审批”。其实,它与“行政审批”并不完全一样,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出于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考虑,现代国家普遍建立了行政追偿制度。机关先行履行赔偿义务以及公务员存在明显的主观过错是对公务员行使追偿权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可以认为,执行上级命令不能成为免除公务员责任的绝对理由。在因公务员执行上级命令导致的行政赔偿案件中,仍应根据公务员的过错状况决定是否对其行使追偿权,而不应一概免除公务员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8.
日本法务省日前针对"不法滞在"的外国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特别许可"而留在日本的标准问题发表了新的指导指针. 分析人士指出,从公布的新的指导方针来看,似乎并没有放宽"特别许可"的标准.但是,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其判断是否给予"特别许可"的标准里面明确增加了"孩子在小学、中学、高中就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解雇程序作为解雇保护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个别劳动法的未来走向.在过错解雇制度中,虽存在可归责于劳动者的情形,但并非意味着雇主无需履行程序性义务.相较于过错解雇的实体性限制而言,我国劳动法对过错解雇的程序性限制规定较少且模糊.这不仅导致过错解雇程序在适用层面的错位与分歧,也不利于解雇保护制度的体系化发...  相似文献   

20.
在对过失相抵制度的定义中,根据因果关系逻辑,对权利主体的称谓应当是被侵权人,对义务主体的称谓应当是赔偿义务人;适用过失相抵的情形,不仅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导致损害发生的情形,还应当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导致同一损害扩大的情形;在侵权责任法中,过失相抵制度与受害人过错不同,仅是侵权责任法中的减责事由,不是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