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外交十分独特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推行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去年以来,以首脑外交、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出中国负责任、谋合作、共命运的良好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大上升。  相似文献   

2.
陈文杰 《人民论坛》2013,(11):254-255
中国在处理与菲律宾有关的南海争端时,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而要从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通盘考虑,经济外交应该成为处理与菲律宾关系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研究中国和菲律宾的贸易历史、现状和前景及面临的问题,阐释中国采取经济外交缓和与菲律宾矛盾的重要作用,以期对外交实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倪波 《社会主义研究》2007,3(1):122-124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从主体上看,“大外交”包括以国家(政府)外交为主体的政党外交、首脑外交、民间外交等;从对象上看,“大外交”包括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从内容上看,“大外交”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等。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旅游外交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国特色外交的重要形式,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旅游外交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故需要从回顾旅游外交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开始,界定旅游外交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并区分旅游外交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的不同特征。依托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旅游外交四维研究矩阵,即专业维度、公共维度、政策维度和批判维度,并明确不同维度的研究重点,促进旅游外交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国内政治对中国经济外交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外交面临着来自东南亚国家内部政治的系列挑战,主要表现为:反对党政治和多元利益集团增加了中国经济外交的难度;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增大了中国经济外交预期目标实现的风险;活跃的非政府组织使得中国经济外交面临不利的政治舆论。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关对策,以减轻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洲行日志     
<正>重视做非洲国家工作、不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突出特点。1988年钱其琛先生任中国外交部长后,中国外长新年伊始以访问非洲开启一年外交工作的传统延续迄今。今年1月10日至20日,中国外长李肇星正式访问佛得角、塞内加尔、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路走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非洲行日志     
<正>重视做非洲国家工作、不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突出特点。1988年钱其琛先生任中国外交部长后,中国外长在新年伊始以访问非洲开启一年外交工作的传统延续迄今。今年1月10日至20日,中国外长李肇星正式访问佛得角、塞内加尔、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路走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非洲行日志     
<正>重视做非洲国家工作、不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突出特点。1988年钱其琛先生任中国外交部长后,中国外长新年伊始以访问非洲开启一年外交工作的传统延续迄今。今年1月10日至20日,中国外长李肇星正式访问佛得角、塞内加尔、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路走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阮宗泽 《时事报告》2013,(12):56-58
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明晰了周边外交工作的思路和实施方案,确定了今后10年我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这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的需要,在外交布局上采取的一次重大行动,必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以和外交理论体系和全方位外交实践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逐渐成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坚持国家间外交的普遍原理,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大国风度、古国风貌、发展中国家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以和平共处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以和谐世界为追求,展现的是互利外交、和平外交、和谐外交,走出了一条温和而富于生命力的外交路线,实现了与历史上和现实中世界其他大国外交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12.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我从中学起就很向往充满神秘感的外交工作,当我第一次迈进当时在外交部街的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兴奋之情实在难以言表。后因被派往英国留学,又到解放军农场接受“再教育”,直到1970年进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的外交生涯才正式开始。2002年7月,我任驻英国大使期满回国,转入国际问题学术研究与交流领域,间接从事外交工作。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近40年的外交经历,亲身感受到祖国外交的蓬勃发展,亲眼目睹外交战线的辉煌成就,我感到格外喜悦和激动。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主场外交因对东道国具有主场优势而倍受各国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时推出并大力推动中国主场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举办了十多场重大主场外交。通过主场外交,中国充分阐释、有力践行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方案,创建、升级了某些对话机制,既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和魅力,也积累了举办主场外交的经验和信心。今后,中国将举办更多主场外交,要在借鉴和保持既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会议的整体性,分清主场外交的主次,同时要谨防第三方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十年,先后担任四年驻苏大使、五年多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职务。张闻天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和丰富的留苏经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的外交困境,不断开拓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不仅奠定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诸多基础,并在坚定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为开创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在面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巨变的国际新形势,邓小平为我国设计了全面的国际战略,精确地规定了包括我国外交工作的总目标在内的一系列外交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政策策略,使中国的外交工作在严峻的形势下开辟出崭新的局面,结出了累累的硕果。邓小平外交思想及中国外交的实践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宝藏。  相似文献   

17.
鞠桂萍 《人民论坛》2015,(2):196-198
文章从外交新思想、新格局、新风格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新的国际视野,突出强调我国对外工作如何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突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认真领会和掌握这些思想和理论观点,对我们把握国际形势,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的外交角色被日益广泛的跨国流动和社会参与所激活,城市外交正成为一种新的外交形态。青岛是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在对外交往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强市,青岛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对外交往日益活跃。目前,随着被国家确定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青岛应在结交友好城市、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开创更具活力的城市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张红霞 《前沿》2004,1(11):241-245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 ,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 ,把握机遇谋和平 ,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自产生到现在已几千年,先后经历了古代外交、近代外交、现代外交和当代外交时代。厘清千年中国外交演变的基本轨迹,阐明不同时代外交的本质特征、基本区别、历史作用和重大启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试图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