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赔偿外交:二战后日本重返东南亚市场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康明  张勤 《思想战线》2001,27(1):126-130
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起步点.日本以战后赔偿为敲门砖,敲开了东南亚广大市场的大门,开辟了对东南亚扩大出口之路,使日本资本得以大规模重返东南亚.  相似文献   

2.
陈文杰 《人民论坛》2013,(11):254-255
中国在处理与菲律宾有关的南海争端时,不应只是就事论事,而要从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通盘考虑,经济外交应该成为处理与菲律宾关系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研究中国和菲律宾的贸易历史、现状和前景及面临的问题,阐释中国采取经济外交缓和与菲律宾矛盾的重要作用,以期对外交实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中国环境外交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期间,环境外交对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中国环境外交面临新的历史重任,即不仅要为我国寻求新的国际经济发展空间,而且要有效化解"中国环境威胁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国际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聚焦世界     
《小康》2012,(12)
正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柬埔寨看中国软实力剧增在东南亚投资数百亿美元后,中国如今认定,引以为傲的经济实力尽管带来对该地区的巨大影响,但那还不够。北京大学东南亚问题专家杨宝筠说":中国政府比从前更重视公共外交。它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文化交流可以辅助传统外交。"  相似文献   

5.
台湾与东盟经贸关系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势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内部各国的经贸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对外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中国与东北亚的日、韩正在洽谈建构自由贸易区,也与东南亚签定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这必然削弱了台湾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台湾当局深怕台湾经济被边缘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各方面采取对策,企图与东盟加强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韩培 《传承》2008,(22):134-135
平等友好是上千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基调。建国后,新中国奉行睦邻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冷战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曾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加强政治互信,构建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与周边邻国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韩培 《传承》2008,(11)
平等友好是上千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基调.建国后,新中国奉行睦邻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冷战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曾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加强政治互信,构建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与周边邻国的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杨青 《前沿》2006,(11):234-237
近年来,在中日关系、纺织品贸易、联合国改革、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中国外交频频说"不",外交姿态越发强硬,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政治动向;中国外交说"不",并不新奇,而是继承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壮大,已成为国际秩序中增长最快的一极,中国外交姿态逐渐强硬,同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做后盾.中国外交说"不",势必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许正  ;钮菊生 《求索》2014,(7):38-41
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逻辑起点已经完全具备,而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合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下实施的战略性措施。次区域合作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依靠地缘关系与合作协议双重便利,合作框架的政治信任度提升使得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出现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经济对接的力度与效果。中国应积极提升次区域合作国家政治互信度,推动重构合作框架,全面提高区域合作功能和机制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率先将中日两国政治、历史认识、外交方面的分歧扩大到经贸领域。使两国关系猛烈“降温”,并希望用“经济牌”动摇中国对日外交的一些立场和主张。但由于中国在经贸发展上已取代美国,因此对日本的经济复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选择在广西南宁举办,地点选对了。"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农立夫说,广西跟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距离很近,广西与东南亚民间外交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大国能源外交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能源外交向来是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面临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他不仅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权外交”的攻势,严正阐明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同时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障、实现人权这一科学的正确的道路。一、针对西方国家“人权无国界…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底到2012年初以来,国内相关部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领域举办了众多不同主题的论坛。这些论坛以精准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对我国目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和剖析,并对我国乃至全球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2011年12月19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第42次内部研讨会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围绕"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主题,在场专家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共同探讨。2011年12月24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  相似文献   

17.
贺惟 《传承》2009,(18):106-107
东南亚是一个与中国紧密相邻的整体性区域,各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国情差异很大。然而从地缘政治来看,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一衣带水,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应该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交通运输线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新的区域经济新平台,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袁南生 《同舟共进》2012,(12):61-65
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许多重大外交活动都围绕地缘政治利益而开展。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无疑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规律,维护和扩大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中国千年外交主要是周边地缘外交中国千年外交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内展开的。东南方向浩瀚的太平洋、西南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已受到了能源瓶颈的制约,能源安全日益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中国开始关注与能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动,在双边乃至多边关系中突出以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虽然中国在开展能源外交时有其潜在优势,但也面临着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重塑形象为中心,以对能源地缘政治和相互依赖的认知与实践为两个基本点来构建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积极推动在互利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20.
许正  钮菊生 《求索》2013,(8):170-173
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经济增长、能源需求、海上权益、海外利益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地缘空间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制约,谋求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地缘空间日益成为中国战略日程中的首要课题。面对此等情况复杂的战略棋局,中国如何通过战略规划实施外交突围.为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开辟空间,中国外交战略日益成为紧迫任务。中国同美欧日俄印等强权长期竞争合作的平台主要是亚欧大陆,中国处在“中间国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位置,以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为地缘战略依托,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合纵连横.成为一个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易平台。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合作的地缘战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对制定中国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对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