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对金门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炮战。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可以 看出中共中央、毛泽东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战略决策。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占据着斗争的主动,牵制着美 蒋的军事行动,并且与台湾当局达成了维护"一个中国"的默契。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是对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作出的新的总结.这一总结,从新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党近80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党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党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3.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发展中国的客观要求.时代前进需要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发展需要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诞生8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这部历史一再向人们表明,能否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本身能否永葆生机和活力,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永葆先进性的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过高度的评价.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1938年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他谈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都不好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终都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创作反映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其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纳入到实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之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与他所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水乳交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两国人民在这悠久的历史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益强盛,军国主义者却把对外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爆发于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大灾难,在中国人民心里  相似文献   

7.
"五四"一词涵盖了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的历史内容,它对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发展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发生的众多思想文化问题争论,都可以从"五四"思想资源中找到源头,"五四"成了评价政治与文化问题的强势坐标.几十年来的"五四"评价,应时代权势之变化而有过不同的取向,而最重要的评价取向,则莫过于两次:一次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另一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即"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难点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2010年到"十二五"期间农民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增长的难点,探讨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景,提出"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格局,年际之间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出现更大波动.2010年、2011年很可能是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困难的两年.  相似文献   

9.
江沛 《党史文汇》2005,(3):8-12
60年前胜利结束的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间的生死较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之一.此后半个多世纪乃至于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演进与政治格局,既是当代历史与现实社会变化的结果,也与60年前那场关乎人类与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尘埃落定的今天,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其所包含的丰富经验、教训及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篇章,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第一次完全战胜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来之不易,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中国、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个日子。提起当年,人们念念不忘的是八年抗战。这八年抗战,是从卢沟桥事变算起的。其实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整整经历了14年之久。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永远不能忘记也不应当忘记的。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许多不该忘记的道理: 第一,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总有人要欺负别人。抗日战争并不是中国人打到日本去的。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爆发于中国的沈阳和北平,而不是在两国边界或国境线上,战争始终在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12.
八年抗战,中国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迎来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 近代以来,中华陆沉,风雷激荡。从1840年到1945年的百年间,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6次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抗日战争。不幸的是,前5次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一次又一次地遭致摧残;中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生产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之历史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生产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同样是经济建设运动,但在指导思想、个体私营经济的命运、农业的发展程度、党的领导以及道德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分野.  相似文献   

14.
干涉与骚乱不得人心所谓“西藏问题”是新老帝国主义一手制造的 ,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的赤裸裸暴露。制造所谓“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主要是英帝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英国开其端 ,美国步其后。先说英国 :1888年、 190 3年英国先后两次发动入侵中国西藏的战争 ,目的是想直接占领和完全控制西藏。在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英军凭借其军事实力 ,一度攻占了拉萨。军事上得利 ,英帝国主义便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但清政府外务部始终未予承认和签字 ,条约无效。190 7年英、俄签订《英俄同盟条约》,条约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为宗…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刘亚洲: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是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是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从1919年3月6日正式成立,到1943年6月10日正式解散,共存在了24年.它在将近1/4世纪中,经历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帝国主义战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这些不平凡的历史时期它率领60多个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共产党人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的伟大斗争.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战略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1930年夏中共党内的"立三路线"推行冒险的城市战略,这一错误出现的原因,除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几点外,还与当时党内存在的源于共产国际的城市战略思想的影响、苏维埃运动的内在要求以及战争动员的现实需要等方面分不开.  相似文献   

18.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和由此掀起的大革命浪潮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年了,那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辉煌而又悲壮的一页.让我们在历史的激流中撷取思想的浪花.历史的漩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20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20年代初的中国,北洋政府推行了典型的卖国政策,频繁的战乱使中华大地硝烟弥漫,到处伤乱不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包括其前身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不屈不挠地抗争,由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由护国战争而护法战争,却屡遭失败,1922年北伐不成却反遭陈炯明之变.共产党既已诞生,却又如此年轻.内的、外的、新的、旧的、进步的、落后的、革命的、反革命的,种种矛盾交汇成历史的漩涡.中国在十字路口徘徊.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括了新中国60年的历史巨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阐发了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深刻总结了新中国60年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来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精神是始终未变的,外交方针与原则是一贯的,然而在不同时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以及我们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点上,外交战略与策略都有所调整、增益、充实、完善和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四次调整变化或者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的每次调整变化都基于下述三个原则立场:独立自主,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关心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国际主义,维护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一中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