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连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政府信任反映的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民众对政府行为的认同。目前,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政府信任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造成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政府自身能力的不足,又有公众对政府过高的期望等等。正确认识政府信任问题并提升政府信任成为政府再造工程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政治不信任”是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体现为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不信任,带来了许多危机隐患.作为政治信任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在营建良性政治信任关系的过程中责无旁贷.政府应当通过调整发展思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完善自身管理等举措,从根本上尽到其在协调社会利益方面的职能,大力培育中产阶级,建立“政治信任”的正态分布,起到政治生活稳定器的作用.唯此,才能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底层民众之间的良性互信.  相似文献   

3.
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政府本位和民众本位是两种性质、内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政府本位就是以政府的意愿、期望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民众本位,则是以民众的意愿、期待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坚持民众本位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必须明确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把握民众的需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5,(6)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要主体,政府的决策、行为无不对社会治理成效产生重要影响,而政府决策的可行性,政府行为的有效性都是以政府信任为基础的,一旦政府信任受损,便会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出现政府信任危机,而公众会更多的接受负面消息,甚至与政府对立、对社会失去信心。因此,要提升社会信任,在当今这个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首先应从政府建设入手,严格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信任度,进而带动社会信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于现忠 《世纪桥》2012,(7):137-138
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创新社会管理,对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要求优化政府决策,政府在决策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决策法治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提高政府透明度主要是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但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使政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必须实行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并举;推进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守炳 《探索》2000,(1):46-49
政府上网的内容包括政府网上发布信息,政府网上采集信息,政府网上办公等。政府上网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表现在1、实现政府由管理职能向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2、使政府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3、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4、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促进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的提高;6、有力地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能力来获取社会组织和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宗旨的公共性、民主性,组织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凝聚力。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及公众对政府能力及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杨艳 《学习论坛》2009,25(8):49-52
服务型政府通过对社会治理中权力、法律与道德的整合,借助政府自身秩序的建构实现社会秩序的供给与社会整合.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一方面,独立人格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之间的充分信任,从而实现政府对社会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独立人格在自我不断实现和超越的生成过程中,也实现了政府组织的同一性,在其自我建构力获得自身意义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太原市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法治政府建设亟待加速。为此,应着力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意识与能力;应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化;应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应完善矛盾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信用的构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信用许多方式中,政府信用至关重要。如果政府信用失缺,就会大大降低企业讲信用的积极性,极易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必然引起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危机,从而动摇政府的统治基础,导致政府干预的失灵。因此,如何构筑政府信用已成为一个亟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余超文 《唯实》2011,(4):50-54
番禺垃圾事件凸显出公民对政府决策参与的缺失。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公民参与决策变得非常必要。公民参与意识的兴起,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民必须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4.
党校科研工作必须突出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这一功能,才对领导干部更有吸引力,更能突出党校这个特殊部门的重要性。要实现这一功能,一要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协调各方面关系,整合党校科研力量。谋求多方面的科研合作模式;三要制定始终以“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目的的科研方向;四要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多进行沟通;五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认同、信任与支持,是任何政治体系稳固和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0),实证检验收入不平等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区县基尼系数,还是用分位数支出百分比衡量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都损害了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这一结果尤其体现在分配利益诉求较高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和社会保险是影响收入不平等与地方政府信任关系的两个重要机制。因此,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机制无疑是提高地方政府信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朱镕基总理1998年3月在新一届政府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励精图治,建立高效廉政的新政府形象。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作者认为首先要提高执政水平,这是基础;其次要加强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与沟通;最后要培育政府组织的民主法制、公正为民、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现代行政决策在本质上是由政府代表民众意愿对社会发展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它是政府对社会发展秩序和市场规范进行管理和控制,政府的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民意的基础。政府在决策时要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利益和愿望,以民意为基础,积极推进公民参与行政决策。  相似文献   

18.
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齐明山 《新视野》2005,(2):27-29
传统理论将人假定为全知全能的人,将组织也假定为全知全能的组织,将政府也假定为全知全能的公共组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由人构成的组织都有其局限性,作为公共组织的政府也不例外,所以这种假设不仅误导了政府本身,而且也使民众对政府决策有过高的期望。正是由于有限理性使政府决策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使得政府的决策同其他各种各样类型公共组织和私人企业组织的决策一样,是有限理性的决策,而不是理性决策。政府应该采取扩展理性的方法减少有限理性,减少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核心是政府信任问题,政府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对公共责任的履行、对公共伦理的践行、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文化环境、舆论氛围和个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公众对认知政府的信任。要实现政府公信力提升就要进一步明确其主体地位,从政府与公众两个维度入手有效提升政府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任对政治系统的秩序维持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性的政府应选择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就政府信任的产生而言,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就政府信任的效果而言,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功效。理性的政府要有意识地使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回忆"起国家的民族精神或对政治制度中的基本原则的崇敬之情,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要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亲和力和接近感,实现有机的"社会团结";要尽力以较低行政成本取得较高政治生产力,提升政府政治声誉,提高政府施政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