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加坡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境内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道德价值观,为此新加坡政府注重统一国民思想,共同致力于发展。他们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共和国是建国只有20多年的多元种族国家。新加坡政府为了使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与文化的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放弃殖民地意识和原居国意识,重新组成一个崭新的新加坡民族实体,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推行种族和谐政策,确立新的国家认同。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十分注意增强各种族间的团结,一直把种族和谐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把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视为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推行双语教育和加强社区建设,是其种族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是以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构成的脆弱社会,历史短,社会结构复杂,国民的价值观念差异性很大,在这种思想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且在国家治理方面独领风骚。新加坡能够成为世界上众多微型国家中的成功典范,首要因素是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是与人民行动党积极构建国家"共同价值观"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也是个民族多元、宗教多元的国家,其中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7%,马来人约占14%,印度人约占7%,还有欧亚一些其他民族的移民。独立27年来,这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密度不小,内无资源、外有强国的国家却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究其原因,新加坡人认为自己是占了“人和”。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共有59个民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占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此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都有一定影响力。悠久的历史、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马来西亚在政治上、文化生活上,都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缅北界地区,繁衍生息着傈僳、怒、独龙、藏、勒墨(白族支系)、景颇、珞巴、门巴、僵人等众多民族。与其小聚居大杂居和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相对应,苯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并与各少数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并存共生、相互交融。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内多民族多元宗教的互动关系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和共时性的比较,以传统、历程与现状三个维度研究多元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生态单元内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互动及其宗教文化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为了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青少年中形成认同和内化,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新加坡编织了立体网络,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积极互动,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著名学者利哈乔夫院士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学"概念,主张从文化与空间的关系角度解读俄罗斯文化特色——那种横跨11个时区、1708万平方公里的第一大国版图的空间,涉及种族起源、地理差异、语言宗教等复杂局面的文化空间。他将如此背景下的俄罗斯文化多元结构称作"合唱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教九流和民间宗教、礼俗(正宗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儒、道互补为特点的多元结构。它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面构成,其中心理层面,或称观念文化,指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是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我国传统文化不仅仅保存在古代先贤典籍中,也不只是保存在古代历史建筑遗址中,如果那样,只能是湮灭了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流延下来活的东西,它既是经、史、子、集,也是万里长城,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传统文化中,承载…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同时,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包容发展和积极构建核心价值观等措施,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建设和重塑,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国家文化,使之成为新加坡政治、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新加坡文化建设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谢一玭 《学理论》2013,(17):42-44
在宗教问题上,多元主义一直占主导地位,多元主义强调不同宗教间的交流对话,促进彼此理解与沟通,这种立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多元主义作为一信念体系无法为反多元主义做出肯定的、积极的评价,这是多元主义的悖论。近年来排他主义对多元主义的攻击,侧面反映了这一悖论。分析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揭示宗教对话的困境,引入理解的扩展性和收敛性这一对概念,以期更深刻地认识多元主义和排他主义。最后,从基督教拯救概念出发,揭示多元主义与排他主义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国家”,绿化覆盖率达到70%。714平方公里却居住了518万人,人口密度在国家当中仅小于面积1.95平方公里的袖珍之国摩纳哥,但并无拥堵和逼仄之感。新加坡的道路占国土面积的12%,无论住在哪里,300米范围内都有公交车站。地铁站旁的巴士公交转换站,往往集中二三十条甚至更多的巴士线路,且与小商品、小餐饮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3.
王梅 《侨园》2004,(4):23
新加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其华人人口占七成以上的人口结构、儒家传统价值和西方文化交汇的社会特性,以及经济成熟、制度完善的优势,成为中国移民向往的乐园。如今在新加坡,来自中国的新移民遍布金融、商贸、教育、文化、演艺、建筑、制造等领域。在新加坡,中国新移民的概念特指与新加坡独立建国前的老一代华人移民相对、来自中国已经在新加坡获得永久居民身份或成为新加坡公民的移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的人数不断上升,移民的方式大致包括留学、工作、劳务输出、涉外婚姻、人才引进等。目前在新加坡的华人新移民人数众说不一。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刘宏副教授在其研究中认为,新加坡的华人新移民人数在21世纪初已达20余万人。但也有人认为至少在30万人,占总人口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云南宗教及其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明显特征,即宗教类型上的多元并存性、时间上的历史传承性、空间上的板块交错性、内容上的包容混融性.以及演变中的宗教文化民俗性.鉴于此,在发展宗教及宗教文化中,一要肯定云南宗教文化是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清晰认识云南民族宗教文化具精华与糟粕皆备的二重性特征,三是注意云南多民族跨境性特征所导致的民族宗教文化事项的国际化和复杂化,四是在挖掘云南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关注宗教人世化和商业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是人类20世纪的创造物,它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直接目的,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迅速扩张,足以考验一个社会求同存异的包容度。而一个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社会的和谐,正是建立在这片摸不着却感受得到的胸襟下。一些网络游戏者们说,如果说工作与学习是现代生活的主要部分,随  相似文献   

16.
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越重视传统价值观的作用布莱尔任英国首相时说过,“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英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珍视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英国核心价值观。”多年来,英国政府、学校和社区民间组织在树立和落实“英国核心价值观”方面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5年4月,澳大利亚南澳州中华总商会代表团一行到上海参加南澳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洽谈并达成一致举行签字仪式。本刊记者专程赶赴上海对南澳中华总商会——世界上第一个不分种族的华人社团的会长、阿德雷得市政厅第一位华裔市长黄国鑫先生进行了专访。第一个不分种族的华人社团南澳中华总商会共有会员200多人,其中华人占60%,白人占40%。会员不受种族限制,不管是华人还是白人都可以入会。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4)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对其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于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今日仍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今日的政治文化中又可以得到怎样新的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又怎样重新散发它的魅力。本文将探索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关于韩国民族精神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在民族精神培养方面突出的特色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全社会协力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体系;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各宗教共同为培养韩国民族精神服务;建立长期、稳定和社会化民族精神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培养民族精神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必旺 《学理论》2011,(13):246-247
在华人占70%以上人口的新加坡,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与我国有着相似之处,其教育经验对我国有很大的适用性。首先介绍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包括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办学理念,又以高职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重点介绍了其"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为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