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潜在人群,教育和挽救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行为,透过对行为产生原因的剖析,发现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出救助与支持的工作目标及对策,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郭翔 《青年探索》2002,(5):50-54
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出现的偏差行为,犹如孩子学走路必然要摔跤一样,经过多次的跌倒、爬起,就学会走路了。青少年在其成长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而行为偏差难免导致某种危害或危险后果,使人们接受教训。青少年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  相似文献   

3.
香港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曲力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有其发生的特殊原因和特殊表现。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因为自控意识较弱、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较低,再加上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健康因素的刺激,他们更经常也更全面地表现出偏差行为,这些行为几乎发生在他们的学习、娱乐、社会交...  相似文献   

4.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青少年的一项问卷抽样调查上,结果发现,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与来自家庭、同伴、教师的社会支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个结论将为今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提出一个有力可靠的解决途径,从而努力为年轻一代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张波 《青年论坛》2001,(1):24-25
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在各地都是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诱发问题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而其中因教育不当、引导不当在这些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问题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如何至关重大.本文从社区教育的角度出发,为预防问题青少年偏差行为产生和发展,提出如何进行教育的几点看法,以供同仁们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时代,对底层社会青少年偏差社会化的研究,首先应着眼于青少年的学龄前教育,由于底层社会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学前教育功能缺失,导致青少年不能顺利进入学校制度化的生活;其次是学校教育机会的失衡,由于底层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导致青少年在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出现双重缺失,阻碍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再次是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底层社会青少年自卑与超越并存,但超越往往受到阻碍,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我认同焦虑.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极易采取极端行为,导致偏差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差异接触理论最能解释澳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之所以违法,是因为在其行为的学习过程中,学到较多破坏法纪的理念而较少守法的理念;在与亲密团体的接触中,他们会被塑造,学习对某一特殊社会行为下定义,变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澳门的偏差和违法青少年有较多的黑社会朋友,与黑社会朋友来往也很多,他们也容易受朋辈的负面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的“偏差行为”及“违法行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霞 《理论月刊》2008,(4):186-188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偏差行为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源于青少年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与社会心理变化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而导致心理不适.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产生偏差行为,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有效解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引导促进、辅导帮助、文化传承、纠偏扶正等方面入手,思考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82名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被试的个案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的定量编码分析,发现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偏差是吸毒行为的逻辑起点,朋友圈的诱导是关键,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是催化剂,三者组成的"过程链"共同导致了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发生,应该从宣传教育及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等角度加强青少年禁毒工作。  相似文献   

11.
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社会组织运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人工营林业兴起于明代 ,清代已具规模。侗族人工营林业的兴起发展与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村社家族共有山林制是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基础 ,其血缘、地缘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侗族传递模式是人工营林业得以长期运行的机制 ,外部社会环境也为构筑侗族人工营林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从而使侗族社会形成其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08,24(2):59-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又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突出矛盾。高度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童中贤 《桂海论丛》2003,19(3):14-16
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的 ,具有人民性。与人民性对立的国家权力是其对自身本质的异化。不同的社会形态 ,国家权力的人民性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当然 ,完全一点表现都没有或完全百分之百地表现也是不存在的。在实际生活中 ,人民的力量必须足以约束国家权力 ,使国家权力沿着服务人民权利 ,维护、促进而不是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16.
周树立 《中国发展》2011,14(4):32-38
该文以国家实施的五年计划中经济建设与民生改进是否协同发展所产生的绩效为考量,回顾了新中国前五个五年计划社会积累过高,民生类社会建设投入频变的过程;分析了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后,民生建设在纠偏中校正方向,国家发展战略增加社会发展指标,强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追求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The values foundation of human rights originates from people's dignity, while the formation of people's digni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ertain social system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From this aspect, we can say that human rights has natur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ttribute  相似文献   

18.
腐败认同潜意识是腐败文化的一种表现,同样具有文化的心理调控功能,有很强的传染力,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们的言语行动.它不但纵容了腐败,而且削弱了社会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使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土壤.从文化心理视角出发,减少和铲除腐败认同心理的根本办法,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腐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人民民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人民民主专政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新确立,从经济民主到政治民主,从党内民主到民主执政以及从国家民主到社会和谐民主.这四个阶段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人的现代化 ,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在现阶段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的心态失衡阻碍着国民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给中国人的现代化造成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与现实上的回应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