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追求和原动力。实现价值引领必须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实现二者的逻辑互构。"八个相统一"作为价值引领的基本方略,需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予以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2.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途径和载体。但目前高职学院“课程思政”仍存在着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知识素质欠缺、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式不完备等问题。针对上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旨在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使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相辅而行,使学习者全方位成长。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效果如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得怎样,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主渠道和主阵地二者各有其职责,各守一段渠,不能相互替代,但它们守的是同一条渠,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高校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稳定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新格局、提升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协同育人的效果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起到提供学科支撑、学理支撑、人才支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荣强 《当代贵州》2020,(18):64-65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实际采取"654321"工作法,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协同推进,解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更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育人共同体中重要的力量,课程思政视阈下,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作用,是优化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探索,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上海高校探索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分离现状,文章从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剖析,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旨在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建设;转变专任教师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提出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的创新三方面的方法与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国画 《世纪桥》2023,(8):50-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微思政”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应时而生。它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微媒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日常化和具体化的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因其具有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明确“微思政”育人模式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即构建高校“微思政”平台、丰富高校“微思政”成果、保障高校“微思政”环境、打造高校“微思政”队伍等。这些实践路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人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自媒体舆情发展呈现出舆情主体多元化、舆情本体复杂化的新趋向,这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思政+"育人模式的供给侧改革,其具体路径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辅以"点线面"的舆情收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据化;高校舆情研判充分借鉴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网状特征,形成网状的舆情研判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联合化;在育人内容与育人形式上,回归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多样化的交往实践,实现自媒体舆情与多元化的思政育人良性互动;培养具有正能量的高校自媒体舆情意见领袖,提升大学生的舆情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转型及青年社会化需求的必要选择。新教育形势下如何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全过程融入已成为高校探索立体化育人实践的关键命题。基于此,文章从中医药院校工作实际出发,围绕思维转变、体系建立、课程重构、实践反馈等方面提出策略性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正确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法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观和法治观,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在"大思政"格局下如何发挥高校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覆盖面,是深入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关键所在。面对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课题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高校共青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优化组织职能、建设自主型团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建立育人联动机制四个方面着力探索团组织育人新路径,构建适应时代和青年需求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是要实现各类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成功实施的核心在于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利用课程联系分步推进、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以实践课程资源为有益补充,推进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上具有新的内涵,并在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导向作用、发挥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保证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谋划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规划、培养具有思政素养和多学科知识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等策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程佳元 《世纪桥》2023,(8):78-80
“三全育人”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以“专业+思政”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方式。在开展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设主力,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没有被有效释放。分析来看,辅导员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保证课程思政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利实施的重要桥梁,激发辅导员重新认清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动员辅导员参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发展,持续为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8.
王金平  赖银莲  卢剑明  刘义甫  陈文胜 《世纪桥》2007,(11):114-115,117
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这个主渠道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从独立学院的特色及其学生的特点出发,总结以往"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探寻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正是上述"努力"的一个微小部分。  相似文献   

19.
董颖  陈君 《世纪桥》2022,(9):94-96
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了抗联战士的坚强意志、理想信念、革命情怀和价值追求。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当代青年具有价值引领和政治教育意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在学科支撑、专业融入、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大格局六大体系协同建设,构建“六维一体”的思政育人模式,各维度之间既相互承接又相对独立,从而优化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形成全员协同、课程协同、渠道协同和政策协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整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建立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发挥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保障人员各自育人功能;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拓宽育人渠道,促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度,形成政策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