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林岳 《民主》2007,(7):16-18
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结构分析学生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方面。课业负担主要是指完成学校所设置的课程的学习任务所产生的负担。目前,中小学生中尚存在着课程多、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竞赛多的"五多"现象。由于学习任务重、难度大,大多数学生的活动、休息、睡眠时间经常得不到保障,已经构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使用了"课业负担"这一词,纲要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也出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样的说法。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老师采用文献研究法,针对500篇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得出"课业负担"的定义如下:学生在为了完成或者更好地完成课业所实际承受到的负担就是课业负担。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是过重的,也可能是过轻的;可能是应该承担的,也可能是不应该承担的。  相似文献   

3.
朱永新 《民主》2004,(6):1-1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这是多年来人所共知的很难扭转的事实。近年来虽然教育部下了大决心,强制全国各地中小学“减负”,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是负担越来越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睡眠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有许多原因。第一是我们的文化考试与考试制度,完全以一张试卷定终身,一次考试定命运;第二是学科内容过深,尤其是数学、物理等学科,还  相似文献   

4.
谢艺明 《民主》2012,(1):17-19
“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的目的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质量。即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减负”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更关注取得结果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减负提质开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一线教师的自觉探索走向行政规范。  相似文献   

5.
2010年9月15日《嘹望》东方周刊刊登文章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幸福。但对于中国人来讲,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养老问题成为大多数国民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转型期里,各种因素层层叠加,给不同的人们带来各自的挑战。对于正在步入晚年或者刚刚进入晚年的这一代父母来讲,  相似文献   

6.
徐健 《瞭望》1998,(38)
别再“出租”学生山东徐健近日,山东省五莲县教委作出规定,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演出等与教育无关的社会活动,违者将给予严肃处理。此举一出,立即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有识之士的称赞。提起中小学生负担,人们往往会想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书积如山、题滥...  相似文献   

7.
以谁为本?     
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丁家礼、刘晓明: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有个谁来坚持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个以哪些人为本的问题。因为很显然,每个人或一部分人总不能以自己为本,也不可能以社会上所有的人为本。究竟应当是哪些人以哪些人为本呢?我认为一部分人只能以与其有直接联系的另一部分人为本,尤其是要以和其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另一部分人为本。就企业而言,领导和职工要互相为本,重点是领导要以职工为本。职工群众以企业领导为本,就是要慎重地推荐和选择本企业的领导,对于不称职的领导通过民主…  相似文献   

8.
《民主》2017,(3)
<正>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小学生起得最早,和环卫工人一样披星戴月。这个问题早已引起关注,减负工作也已开展多年。然而由于升学竞争的外部压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未发生根本变化,老师减负家长补,校内减负校外补,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并未真正减下来。最近,上海市主要领导亲自督办中小学减负,成为  相似文献   

9.
一、日益沉重的学业负担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顽症,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自1950年至今为止的46年间,原教育部和现国家教委曾先后13次发过文件,试图缓解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上海自50年代初至今的40多年间,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曾采取过4次重大的措施:第一次(1951年9月—1951年底),以行政手段开展“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试验。第二次(1964年4月—1965年11月),大张旗鼓地推广育才中学教改实验。第三次(1980年—1984年),上海进行大规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实施初中分流。第四次(1988年5月至今),自  相似文献   

10.
易杳 《瞭望》2000,(14)
学生过重的负担不仅仅是课业负担,还包括心理负担,后者主要来自家长。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意无意给孩子施加不少压力。“减负”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边是社会大张旗鼓地呼吁“减负”,一边却在有的地方出现了教辅资料畅销、家庭教师抢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以往更为火爆的现象。也有一些老师对本来就犹疑不决的家长打招呼:“减负”只对学校不对家长,希望家长给孩子增加作业。 看来学生“减负”也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只依靠教育部门一个积极性,而应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配合。然而恰恰是广大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种更为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承担着教育人、管理人的重要职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辅导员的工作,是开导人的思想的工作,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辅导员要搞好工作,必须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公秀丽 《党政论坛》2012,(21):45-4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葛晨虹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对于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这一点,是基本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作为快乐感受和体验,幸福首先是主观的,所以对于一方百姓来讲,“幸福吗?”这一问题,普通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自身幸福与否的最终裁决者。  相似文献   

13.
一般的说法中国有9亿农民,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的最新分析资料认为,所谓的“9亿农民”,是笼统地指“引乙农业户口”的人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已经往城市转移,实际上只有797亿人住在农村,占总数的88.4%,另外1.05亿农业户口的人都住在城镇,事实上我国真正的农民只有7.97亿人,而这7.97亿人中,真正搞饭吃的就业人口有5-23亿人,其余的274记入是未成年的儿童和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5.23亿农村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有4.6亿人,其余近6000万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的这份分析资料还披露了4.6亿…  相似文献   

14.
节税(tax saving),又称税收筹划(tax planning),是指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如何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的经济和管理行为。纳税人通过筹资、投资、收入分配、组织形式、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在合法的前提下,达到税收负担最小化。由于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角度来讲,节税与偷税、避税有某  相似文献   

15.
钟年映 《各界》2007,(6):45-46
教师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难于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教育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该文客观地肯定了教师的不完美性,针对有的教育部门不切实际地加重教师负担、损伤教师身心的现象提出了改进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0,(Z1)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最近指出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减负”作为基础教育战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当前要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 ,推动学生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部要求各地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力量 ,紧急行动起来 ,采取坚决措施 ,打一场围歼战 ,切实减轻小学生经济负担、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做好如下工作 :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分阶段确定“减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以学生成长为本,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坚决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制度坚决改。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很重,部分学生忙于补习陷入题海之中,身心疲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追求教育上的急功近利以及不合理的学业评价制度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教育要以学生成长为本,作为学校来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政治力量一部分的民主党派,对部分大学生上街游行一事表示关切和不安。我们希望那些参予其事的大学生们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形势主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感情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热情,比较敏感,但是他们  相似文献   

19.
邢同喜 《学理论》2010,(20):257-258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毕业等于失业,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尤其是这样。本文对各类职业可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评述了各类职业的优缺点及进入的可能性,最终得出结论:经济管理类学生从事推销员职业的可能性很大。进而对选择推销员职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选择推销员职业有以下几个原因:锻炼人、收入高,就业的可能性大以及其他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刘光生 《各界》2010,(11):27-29
提起当年的“一打三反”运动,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已经十分陌生,但对于像我这样上点年岁的人来讲,留下的记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