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在研究1957年和1958年这一时期历史的时候,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上,而对于发生在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反浪费反保守”运动即“双反”运动,则很少论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动“双反”运动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它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进程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赵立纲 《世纪桥》2003,(6):17-18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正确反映出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一、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第一个主体条件。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历史,并有很深的造诣。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对历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他主张以史为鉴,历史要为现实服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  相似文献   

3.
学习和运用延安整风精神,对于抓好“三讲”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一、认识延安整风运动在党建历史上的地位,明确用整风精神抓好“三讲”教育的必要性;二、借鉴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做法,落实用整风精神抓好“三讲”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延安整风运动的成果,提出用整风精神抓好“三讲”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40多年前发起的“四清”运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与刘少奇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分歧,而且两人间的分歧逐步地发展到了尖锐化和公开化的程度。综观整个“四清”运动,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不同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于形势的认识、运动性质的定位、运动对象的判断、指导斗争的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重视和加强党政干部对历史的学习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要求全党要学习历史,他说,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也指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后,韩国新村运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韩国新村运动的认识,可谓“仁智各见”。实际上,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着手的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化解和  相似文献   

7.
“四清”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运动的源流上看,“四清”运动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从运动的历史时段上看,“四清”运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1942年开展起来的整风运动,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的思想教育运动,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伟大创举。对于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现在许多新党员不很了解;对其意义党内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许多参加过这次终生难忘的延安整风运动的老同志,迫切希望回顾和总结那段历史经验。他们深感,整理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资料,对于了解党的思想建设和党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为了维持其统治而编练新军。但是。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活动,新军产生了急剧分化。20世纪初,云南也编练新军,且很有成效。但在云南革命党人的宣传策动下,云南新军绝大部分参加到埋葬清王朝,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分析研究清末云南新军的编练和转化。最后成为辛亥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力量这一过程,对于我们认识清末新军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认识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揭示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是毛泽东最先针对国际反动势力以非战争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和平演变”的战略,提出反“和平演变”的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研究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抵制“和平演变”,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突破了以往对私有资本研究方法及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即资本无论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都只具有惟一的属性——私有性。文章辩证地提出了运动中的私有资本具有二重性的观点,赋予了私有资本以应有的社会历史地位,论证了私有资本及私有经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周忠民 《唯实》2003,(4):55-57
党对其执政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是党所有工作的基础。它在理论上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 ;在纲领上表现为对其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 ;在实践上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研究党的执政方位转变 ,主动适应党的思维转变和理论创新 ,有助于党的各项工作的推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王晓升 《探索》2006,2(4):167-171
阿尔都塞认为,认识对象和现实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对象是在思维中建构起来的。对于现实对象的材料的研究必须在变换了的问题领域中进行。认识的历史就是问题领域不断变革的历史,是一种非连续的断裂的历史。在这种断裂的历史中旧的问题领域会在新的问题领域中产生影响。这就会出现科学中意识形态,出现科学理论中的“断裂”和“空缺”。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是通过范畴的结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研究。但是把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割裂开来实际上也使认识现实的对象发生困难。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20世纪50牟代末期的“大跃进”运动,是一场大规模的带有全局性失误的经济建设运动,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30多年,它的失误早已纠正。然而,“大跃进”在思想上、理论上的错误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消化和认识,远未完成。前些年,各地经济建设中的过热现象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出现,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一再扩大等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 ,是对历史客体、现存客体和未来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客体、现存客体和未来客体的规律性认识都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即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出发 ,不断“求”历史客体之“是” ;依据历史规律和现实客观实际 ,不断“求”现存客体之“是” ;以历史和现实特点和规律为基础 ,不断“求”未来客体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 ,归根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轨迹。它包罗万象,涵盖古今,囊括中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发展的经验。我们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历史,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应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把懂得历史视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一个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没有人能忘记历史,也没有人有权忘记历史。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余波荡漾之计,笔者浅谈几点对京东反“旗地变民”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告别革命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探索》2000,1(2):58-61
本文拟就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的史学纲领——“告别革命论”做一番全面的审视和评判。作者认为,其所赖以支撑的两大理论观点——“激进主义产物说”与“革命只破不立说”均不符于历史的事实真相。通过质疑和辩驳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及本世纪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并非如“告别革命论”者所谓是“丧失理性”、“盲目鲁莽”、“破坏一切”,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的历史意义。至于“告别革命论”者缘何陷入认识上的某种误区,这恐怕不得不归咎于其方法论上那些值得检讨的诸多舛误。  相似文献   

20.
1951年12月-195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我们党的建设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场运动给予当时资产阶级的进攻以一次沉重的反击,推进了增产节约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密切了人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改善了机关内部的民主生活。今天,我们重新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我们党的建设,搞好正在开展的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