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使万斯企图力压中国达成协议,邓小平断然拒绝,粉碎美国强势战略1977年1月20日,卡特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由于苏联的扩张趋势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美国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借以抗衡苏联。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8月24日,邓小平接见并宴请了万斯。万斯表示:中国必须以公开或默许的形式,作出在台湾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解决的承诺;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还要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实施“倒联络处”方案,即中美之间的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而美国驻台“大使馆”降格为联络处。尽管他尽力保持语气的轻缓,但其“美国式”的霸气和强硬仍然表露得相当刺  相似文献   

2.
万斯访华在台湾问题上霸气十足;邓小平当仁不让,严厉批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言行——万斯碰壁灰溜溜返回美国 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卡特出任美国第39届总统。由于苏联的扩张趋势构成了对美国的严峻挑战,卡特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借以抗衡苏联。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将以上海公报为指导,我们政策的目标是美中关系正常化。”但他知道要想改善中美关系,就必须在台湾问题上迈出关键的一步。所以在4月份,  相似文献   

3.
1977年初,美国总统卡特执行国务卿万斯的"苏中等距离"政策,不仅未能使美国从中苏双方获取战略利益,反而造成了苏联扩张主义的加剧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以下简称正常化)在其任内的首次推延。苏联的战略威胁、万斯访苏的失败及第二阶段战略武器谈判的止步不前,为中美接近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保持正常化势头,美方决定派遣万斯访华来试探中国的建交态度与底线。但在《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初步达成与亲台势力的反华鼓噪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特决定再次推延正常化,授权万斯对华提出"最大限度"方案。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外交上做出一个重要决断:即实现中美建交。他做出这个重要决断既有现实和长远的外交考虑,也有重要的国内考虑,这就是要保证党的政治路线顺利转变,为即将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一个更稳定、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历史学者章百家在研究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此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曾在小范围谈及中美建交问题,称“这确实是个大局”。这里所说的“大局”是邓小平和中央决策层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国内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这两个问题的通盘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5.
王建柱 《党课》2010,(21):119-120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美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两个相互对抗已20年的国家重修旧好呢?邓小平以一代伟人的聪明和才智运筹帷幄,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张海 《党的文献》2016,(2):51-56
《邓小平年谱》记录了大量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发展问题的资料,展现了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美外交思想,同时又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了对美外交思想。邓小平从战略高度考量,致力于发展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推动中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共赢;同时他坚持立场与原则,正确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台湾问题,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主权,在中美外交困难时期顶住压力,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策略,在坚决维护了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推动了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一)曲折建交——邓小平明确表示,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卡特盘算着:如何既同中国建交,又能“同台湾保持足够的联系”中美两国建交,走过了曲折的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了“一个中国” 的原则,并承担了最终从台湾撤军的义务,打算在第二届任期的头两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3年,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这是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为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进行了有效的工作,并为中美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打下了基础.正当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时候,双方国内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李捷 《党的文献》2002,(5):68-79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 ,中美关系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迅速发展 ,而是在解冻与建交之间长期徘徊 ,其中 ,中国国内局势的状况对中美关系的复杂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1 96 9— 1 973年上半年 ,毛泽东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国内政治稳定的考虑 ,积极地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特别是 1 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务实力量逐渐加强 ,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 973年 7月——— 1 977年 ,由于江青集团极左势力的干扰破坏 ,使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处于“尘埃未定”的境地。 1 977——— 1 979年 1月 ,邓小平的再次复出 ,成为中国内政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的基础 ,也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刘金田 《党史博览》2000,(4):3-7,15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是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按日本方式,即断交、废约、撤军三条。否则不成。 1974年4月,中国代表团飞抵纽约参加联大特别会议。这是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派出的第一个高级代表团。团长便是刚刚复出一年的邓小平。 美国代表团团长基辛格设宴招待邓小平一行。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国际关系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用如椽大笔在中美关系史上写了辉煌的一笔。两位战略家在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以广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着眼于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制定的处理中美关系问题的原则、方针和政策,为以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航向。  相似文献   

11.
1979年1月,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后不久,为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应邀穿洋过海飞往美国访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正式访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率团访美期间,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热情设家宴招待了邓小平。宴会开始后,觥筹交错,笑语声声。酣畅耳热之际,布热津斯基当众发表高见,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多次说过,我是热心于中美关系的。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初,邓小平为中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代表中国政府先后与美国多位总统、国务卿等领导人谈判、会谈。本文记述的是邓小平在1974至1975年间,在中美建交谈判过程中与基辛格的多次外交交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邓小平在刚刚经历巨大政治磨难后重新走上国际舞台时所展示出来的折冲樽俎的外交风采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给基辛格留下深刻印象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渐实质性地介入并随即承担起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1974年4月,联合…  相似文献   

13.
饶银华 《探索》2007,2(3):18-21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外交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这就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应当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观点来审视和处理双边关系,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仍然是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台湾问题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发展中美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高瞻 《党的文献》2003,(4):59-62
技术转让问题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美之间牵涉到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的敏感问题。邓小平在考虑和处理中美关系的整个历程中 ,一直都十分关注中国如何从美国取得更有利的技术转让的条件 ,以加速中国的经济和军事现代化。邓小平把中美技术转让问题作为“从政治角度来衡量相互关系的标准” ,推进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促进了中美双方双边技术贸易的发展 ,并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美建交是1978年7—12月间中美双方近半年会谈的结果。在建交谈判的最后阶段,邓小平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邓小平与伍德科克在12月13—15日间的多次会谈,美方同意在《中美建交公报》中增加一条反对霸权主义的条款,双方还就《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废除问题达成了一致。与此同时,邓小平果断决策暂时搁置中美双方在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上的争议,排除了公报如期发表的最后障碍,促使中美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至于香港问题,按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当时已开始同英国进行谈判。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邓小平经过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指导我们党和国…  相似文献   

17.
王桢 《湘潮》2014,(9):11-15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访美。这标志着自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7年后,东西方两个大国在观望与探询的等:待之后,终于求同存异,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在这一历史性事件中,邓小平起着决策者的重要作用,深深地改变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敌对以后,从1969年到1979年逐步接近,由对抗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中美建交。中美两国的政治家为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邓小平继毛泽东、周恩来之后,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为推动1979年1月中美建交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从世界全局着眼从7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势头在进入1974年之后就明显地减慢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一度出现了停滞与曲折的复杂局面。中国国内政局也出现动荡,一段时间内中国领导人当务之急是解决国内问题。此外,中国对美国的不满,由于美…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3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79年建交到1989年,在邓小平主持工作的十年里,中美关系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特点是“初步发展,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是1989年到1999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机,几场危机冲击了中美关系——“八九”风波、李登辉访美、驻南使馆遭袭,但中美关系并没有倒退,度过危机后又继续向前发展,特点是“曲折发展,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20.
1972年2月,关闭20多年的中美关系的大门打开了。此后,邓小平把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除了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各个领域的中美关系活动,前后几十次会见美国领导人和其他美国朋友,还深谋远虑,发表真知灼见,指导中美关系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