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说速览     
《法庭内外》2011,(1):49-50
1取消"行政强拆"是法治的进步在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新版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行政强拆被取消",强制拆迁拟全部由法院作出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决定是否强拆。此次媒体公布新条例进展情况,尤其透露出取消"行政强拆"的信息,对于翘首以盼的公众来说,可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远到唐福珍自焚事件,近到宜黄自焚事件,近年来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2.
今后,强制拆迁拟全部由法院作出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决定是否强拆.日前,记者获悉,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新版中"行政强拆被取消".  相似文献   

3.
易靖 《公民与法治》2010,(22):17-18
今后,强制拆迁拟全部由法院作出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决定是否强拆。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新版中,“行政强拆被取消”。  相似文献   

4.
于敏 《法制与社会》2011,(11):137-138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强拆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强拆就不存在了。有时强制拆迁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合理合法,并由司法程序来进行最后的裁决。也就是说,以后要强拆必须先向法院申请,法院既非利益主体,理论上执行程序会更公正。本文在论述取消行政强拆意义的同时,提出法院在执行强制拆迁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隔近一年,经过修改后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的草案在公共利益界定和征收补偿上作了较大修改。明确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旧城区改建需经市、县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征收补偿金额不得低于市场价,被征收人可自选房产评估机构。  相似文献   

6.
唐杰英 《法学》2012,(4):66-75
1991年、2001年国务院两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均确立了"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双轨制立法模式,在立法层面较好地兼顾了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然而在地方强拆实务操作层面,则倾向于选择以"行政强拆"、"先行(予)执行"为主的效率模式。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改采"司法强拆"单轨制立法模式,在彰显公正价值之余,却不当舍弃了公益征收背景下应予关注的效率价值,同时也忽视了司法执行中本备受批评的窘境。本文通过新旧条例对房屋强拆立法模式变迁及实务问题的疏理,指出当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行政强拆"还是"司法强拆",而在于强拆目的是否限于公共利益,征收补偿是否公平合理,以及政府、法院动用国家强制力剥夺百姓安身立命之所,是否兼顾了公益与私益、公权与私权、公正与效率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7.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旨在规范公权和保护私权。本文结合案例和法理,通过司法强拆机制的完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使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1年1月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取消了"行政强拆",改为"司法强拆"。新条例的这一做法会使司法权背离其判断权本质,导致在裁定和执行强拆案件时司法机关对行政权事项的越位和对公民私权救济的缺位。由此本文建议对当前的"司法强拆"制度可以从裁执分离、司法独立、改形式审为实质审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2014年1月上半月刊登的《零强拆,书写"神话"的法院》一文,报道了江苏省镇江市开发区人民法院依靠一支亲民法官团队创造了"零强拆"奇迹的故事。本期报道2012年度全国先进法院——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润州区法院)依靠一支专业的法官团队在医疗纠纷化解等方面的作为。  相似文献   

10.
刘秀丽 《法制与社会》2013,(33):155-156
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司法强拆”,实现了由“行政强拆”到“司法强拆”的转变,是法治的进步。但是,两年多来,仍出现暴力对抗、自焚或其它人身伤亡等现象。本文从强拆模式的立法变迁、司法定位的偏差、“司法强拆”的处境、完善“司法强拆”机制等方面,明晰存在问题,探索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东亮 《中国法学》2012,(4):136-148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以司法强拆取代行政强拆的制度难负众望,因为法院缺乏保持司法中立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又缺乏对作为拆迁根据的法规、规章等违法性"法律"进行解释和审查的权力。司法强拆并不能终结拆迁悲剧。解决拆迁问题的关键是对被拆迁人作出公平、合理的补偿,这就要求必须从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等各方面全面调整目前的拆迁制度设计,特别是要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作出补偿。从深层次上说,解决拆迁问题必须解决土地征收背后的财政、人事等体制性根源,并推进、深化司法与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条例》注重对钉子户个体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多数人利益表达机制欠缺,使得近年来“邻居强拆”现象蔓延成风,邻居强拆纠纷化解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德阳市凯江六组的“邻居强拆”虽是情有可原,但却是违法的.本文试通过对邻居强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分析,从完善拆迁立法、规范拆迁程序、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等角度对“邻居强拆”进行规制,平衡各方利益,推动“邻居强拆”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月,征收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拆迁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作废,全国范围的"拆迁新政"由此开始施行.新政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将强拆的权力从行政部门剥离,而统统给予了法院. 在制度变化发生之后,公众开始关注"拆迁新政"是否能实现"征收条例"设定的目标.发生在湖南长沙的彭建斌强拆案,就涉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强制拆迁问题愈演愈烈,近年来又出现“邻居强拆”类新型案件.邻居强拆”事件究其本质,“实为“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博弈;究其原因,是司法强拆形同虚设,调节机制缺乏,拆迁制度设计不完善.本文通过对此类案件进行剖析和理论探究,以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暴力强拆事件层出不穷,从个案到群体性事件,暴力强拆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民主法治的进程。本文通过对暴力强拆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行政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从制度约束、社会监督、司法救济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强拆故事已多到令人麻木。但4月13日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创造的一个"智拆"故事,略具新意,还是值得解读一下。据《南方都市报》4月14日报道:该法院先约某"钉子户"去谈补偿,其实是暂时控制其人,同时却组织了59名执法人  相似文献   

17.
备受关注的太原"复旦博士生之父遭强拆致死"一案于去年8月作出二审判决。但直到12月初,死者孟福贵之子孟建伟才拿到该案的终审判决。除一审被告人高海东维持死刑判决外,多名被告人均量刑减轻。其中,量刑变动最大的是案发当天组织强拆的安保公司负责人武瑞军和另一主犯李彦忠,分别由一审的死缓和无期改判为有期徒刑13年。(《新京报》1月14日)此案在太原和山西省两级法院审判期间,死者家属、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孟建伟在庭审时发现了两份由事发当地政府发给两  相似文献   

18.
过去十多年来,房屋拆迁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战场。在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并行。许多法律界人士指出,行政强拆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拆迁的博弈中获得了独门利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拆迁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引发悲剧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5年多时间,3万户拆迁,一段"零强拆"的历史。"零强拆"的背后,是当地法院在"决不让被拆迁户吃亏"的基础上,通过"拆迁培训"来转变当地政府的工作方法,从源头终结"野蛮拆迁"。本文背景2013年6月中旬至11月底,本刊主编先后两次深入江苏省镇江市法院系统采访。在对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镇江中院)院长茅仲华、润州区人民法院(简称润州区法院)院长吴猛、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简称开发区法院)院长高国华和多名一线办案法官进行采访后,发现这里的法院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既有看得见的"庭园文化",又有摸得着的"法官素养"。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让陷入纠纷或打官司的民众受益良多。镇江中院院长茅仲华对法院文化建设颇有研究。在一篇题为《创新与发展:法院文化建设之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江西宜黄那场震惊世人的强拆惨剧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强拆受害者竟然源源不断地来到钟家寻求帮助。因买汽油未果、自焚未遂的镇江市民张吉国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