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文正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伦理关系正在急剧变化,原有的价值体系迅速分比和重新组合,传统的"义"、"利"观受到猛烈冲击。这一方面使一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促进...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既给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又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旧价值观念逐步解体,新的价值观念尚未有效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学校德育陷入了迷惘,这些困惑、迷惘,不仅反映在理论上,而且也反映在学校德育的具体实践中。从德育的影响源的角度看,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德育的影响方向、影响性质、影响内容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面对诸多困惑,我们认为,学校德育除了应着力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更为重要的,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力,而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法律化法律建立在道德之上,同时道德也渗透在法律之中,两者的互化已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为了增强道德对于某些行为的调控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道德可能会被纳入法律的范畴。而有些法律则不断增强其道德的精神,由法律转为道德规范,发挥道德的调控功能。本文主要从法律和道德的互化的内容及现实意义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是一个打破旧道德创立新道德的过程。基于古老原则、秩序系统与社会变迁冲突而形成的道德多元化趋势, 带给社会许多不安因素, 构成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威胁, 也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顽固抵御。律师业在此阶段, 既广泛受益于新道德的积极支持, 也难避旧道德残余的侵害, 这是阻碍律师业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 律师业需充分利用现时代机会, 并尽量有效地抵御传统等级特权道德观念及其他旧的价值观念对制度的破坏性干扰  相似文献   

5.
一改革十年,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初露端倪,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以及商品经济观念等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价值尺度开始渗透于社会生活过程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观念的变革总是社会变革状况的一面镜子,当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时,观念的变革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境界。所以就目前正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体  相似文献   

6.
道德风险是主体行动的道德不定性及其社会后果的不定性。道德风险行为很有可能在冲撞既定道德的同时,蕴含着道德更新、发展的因子,此即道德风险的有利可能性——道德创生。道德风险的创生作用表现在:它使社会道德创新生长——拓展人类的道德思维,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信条;它依存于社会实践,推动新事物,创建新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在人类开发和应用现代科技的进程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德风险创生作用的发挥。而道德风险创生作用的实现,需要主导和主流的社会主体以开放性、发展性的道德思维来看待道德越轨行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尤其需要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全面推进中,注重消除封建道德对大众道德思维的禁囿。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政治提出多层面的要求,希冀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不断革新,提供经济发展需要的政治资源及条件。第一,增加政治体制的调控力度。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是发挥市场调配资源,充分显示市场力量的一种体制;竞争性、排它性、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本质特征,主...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注重道德建设□江仁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道德建设对于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莫红征 《法制与经济》2009,(20):128-129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精神道德危机”,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从介绍全球“复兴道德教育”的浪潮入手,认为工业社会对科技的片面强调、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过分张扬及由此导致的学校德育的不断弱化是当前全球社会和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剖析,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对青年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就此提出深层次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刑法价值观念的一次维新——对我国刑法发展的比较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观念是实践主体的一种心理追求和行为取向,它存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理念之中,同时又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价值系统,支配着人们对犯罪本质、刑罚功能及抗制犯罪途径选择的认知,从而也为多元化社会犯罪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  相似文献   

11.
浅谈查处法人犯罪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赵宝安法人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在市场的调控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法人的各种经济活动完全受政府行政行为的支配,没有参予市场竞...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已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法律地位。本文试就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中,如何重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切实重视第一道防线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人们互相间的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也使民间纠纷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多发性。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司法》2011,(7):6-6
社会转型,从根本上说是合力的结果,即公民的自治力量与体制内呼应的结果。在体制内外两种极端力量之间,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或者说灰色地带,蕴藏着变革的巨大潜力。这中间地带或者说灰色地带包括体制外和体制内最大多数普通人。需要用社会团结和社会合作来凝聚他们;而不是妖魔化其中一方,人为地制造仇恨和对立,损耗变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高速的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中坚力量,如网络道德价值观念错位、网络道德意志力薄弱、网络言行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需采取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自律的习惯,使其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任何社会欲想和谐、有序运行,就需建立相应的调控机制。诚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性,社会调控机制必须由多种的、体现为相对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体系所构成,从而建立一个与当时社会现实需求相对应或使当时社会能接受的社会调整机制。传统东方社会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决定和形成了由法律和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社会调控体系,且后者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前者受制于后者,由此既压制了法律的应有地位的确立,又制约了法律功能的发挥和扩大及扼杀其潜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公证处作为国家法定的公证机构,既担负维护社会——公正秩序的职责,又有保证公证业务真实、公正的义务。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公证体制,与旧的体制、传统文化以及陈腐的思想价值观念等发生着激烈地碰撞,以诚信为主体的传统道德精神逐渐受到“实利精神”的侵蚀,不可避免地应当警惕“信用危机”现象的抬头。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公证员队伍素质的制约,公证质量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多,同时也出现了行业不正当竞争现象。怎样使公证从“无序”到“有序”,真正成为诚实信用大使呢?近年来,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总结经验,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效。由此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公证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是完全可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17.
自我调控不当与犯罪性社会适应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调控决定着个体是否适应社会。个体适应的是有益于人类的社会环境、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主流文化和健康风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自我调控与社会适应有正向和反向之分。自我调控不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是指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心理健康三个标准的心理和行为。个体认知、社会智力,价值观和品德等多纬度的自我调控不当,导致谋生本领、人际关系和物欲、性欲、信仰的犯罪性社会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8.
与法律相比较,道德有所长,现代社会不应忽视道德的重要作用。同时,道德更有所短,现代社会道德的作用切不可过于夸大,其作用只能在法治的框架内发挥。  相似文献   

19.
燕霞 《法制与社会》2011,(13):185-18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利润不断增长,如何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道德观,这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无疑为企业观的导向,本论文试着从这一著作中,在现今社会体制下,了解企业的道德诉求与道德准则,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这些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必然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道德观念。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和基本的诉求,因而道德评判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道德批判成为一切批判的前奏,同时也成为净化道德生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如果将道德评判推向极端,形成泛道德化批判,由此就会产生诸多非伦理问题伦理化等伦理越位现象。因此,新时代道德建设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明确道德边界,即道德实践与实践主体的有限空间明晰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批判观,将道德批判作为科学批判的价值引领,使道德批判真正发挥其积极引领功能,在差异性社会中寻求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为重建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