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罪状和罪名是法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这两个概念,目前在我国的法学著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说法,似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一、什么是罪状?这个概念,目前各书说法不一。有的说:“罪状就是犯罪行为的状态或状况”;有的说:“罪状就是对犯罪的情状的描述”;有的说:“罪状就是犯罪行为的具体状况”;有的说:“罪状就是对罪行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叙述”;有的说:“罪状是对某种犯罪构成特征的描述”等等。这些不同的说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状态”、“状况”、“情状”等概念来解释罪状,另一类是用“犯罪构成的特征”来解释罪状。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正确,前一种说法不那么明确,不易掌握。  相似文献   

2.
隐私与阴私     
[法学杂志]1985年第一期,所刊载的:“谈谈检查机关对涉及隐私的案件侦查”一文。说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对强奸和流氓侮辱等涉及隐私案件的调查方法不当,引起了受害人及亲属不满,从而影响了案件的审理,也一定程度地损伤司法机关形象,……”作者文章中写的是“隐私”是误将“阴私”写成为“隐私”。现略将“阴私”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正> 编辑同志: 在法学文章中,常见“公安、司法机关”、“公安、检察、司法机关”、“政法、公安机关”、“公安、司法、政法机关”等提法。我认为这些称谓不合逻辑。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属概念和种概念是不能并列的,因为属概念包含在种概念之中。我们先看“公安、司法机关”这个提法。很明显,“司法机关”是种概念,“公安机关”是属概念,前者包容后者,二者不能并列。为什么说“司法机关”是种概念呢?《法学词典》对“司法机关”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在我国,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见,上述提法是不能成立的。再看“政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术语,人们对它有不同解释。资产级级思想家把它解释成“心理的综合”、“合法感”、“法律感觉”等等,从而将它归结为人们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并认为它是不可思议的。如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法律意识和法律信念是为人民所不得而知的科学抽象”。苏联学者多将法律意识理解为法律观点的总和。如卡列娃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定阶级的法律观点的总和,而在人民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的条件下则是全体人民法律观点的总和”。罗马什金认为,法律意识是:“传播于社会中的反映人们对现行法的态度的法律观点的总和”。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意识的理解也不统一。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人说,法律意识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也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还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法律观点的统称。”上述观点虽然揭示了法律意识的基本属性,但是我们认为不准确,或者说不全面。其一:法律意识不限于法律观点。其二:用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共同解释法律意识,外延重叠、层次不清。 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表现形式与渊源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辞义上说,“渊源”和“形式”是两个含义根本不同的概念。中文的“渊源”与英文的“Sources”和拉丁文的“Fons”意义相同,都是指水流的源头、源泉,通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源、本原或事情的根由、来历。例如,我国《辞海》对“渊源”一词的释义为:“本谓水源,也泛指事物的本源、根源。”《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则解释说:“比喻事情的本原。”而对“形式”一词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或外在的表现形态。很明显,“渊源”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内涵,是两个不容混淆不能替代的独立概念。但为什么法学家们在谈到国际法的外在形态时不直言“表现形式”,而都习惯使用“渊源”一词呢?这有其深远的历史原由。  相似文献   

6.
镇政府:我们想通过这次状告学生家长,达到今后再不出现类似现象的目的。 家长:有的认为“镇政府确实是为孩子着想,告我们是对的”;有的认为“镇政府管得太宽”。 学生:“我非常感谢镇政府,因为是镇政府让我有机会和同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我国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一项事关全局 ,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 :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这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出的伟大号召 ,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标志着 :为应试而教 ,为应试而学”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彻底摒弃 ,和“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形成和确立 ,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的国民教育和国民素质 ,对中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逻辑学中的盖然判断,亦称“或然判断”、“可能判断”。反映对象可能有或者可能没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如:“这个地区可能有石油”;“明天可能不下雨”。其形式是:“S可能是(可能不是)P”。盖然性即指有可能又不是必然的性质。对于盖然性,我国法学界极少予以认可。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宣扬和推行盖然性理论,其作用是“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借以欺骗群众”,“为资产阶级法官的主观臆断提供了理论根据”。盖然性其实是合理存在的,比如用已知的证据对未知的待证案件事实进行证实活动时:“证明的结果总是与案件的事实真相存在一定的差距,即证明…  相似文献   

9.
“隔代情”被“两种挑战撞了一下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爷爷奶奶泪流满面:“不让我看望孙子,就是对人性伦理的践踏与挑战!”孩子母亲理直气壮:“没经过我同意探视孩子,就是对法律的蔑视和挑战。”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江西南丰县的一起情与法撞击案,也是我国首例“隔代情”遭遇法律“红灯”的官司。两级法院4次判决,能切割血浓于水的亲情吗?  相似文献   

10.
幽默大王     
不反对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原来是一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一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问林肯是否由他来接管。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意见,我当然不反对。”小麻烦李治一大早打电话给科长:“今天我要晚点才能来上班,我家里有点小麻烦。”“是什么麻烦啊?”“我妻子丢了100元钱,她正在找呢!”“那你为什么还待在那里呢?”“因为我正踩在这钱上呢!”挑刺法官正在审问被告约翰:“你结婚了吗?”约翰“:是的。”法官“:和谁?”约翰“:和一位女性。”法官:“你不要耍小聪明。每个人都知道是和女人结…  相似文献   

11.
按照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自白”一词是指:“自己说明自己的意思”。笔者主张,应用“自白”一词来统一取代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所使用的“口供”、“供述”、“辩解”、“供词”四词,理由是: 一、采用“自白”一词,可以避免我国目前对“口供”与“供述”二者在内涵、外延上的法学争议和语言释义上的分歧。“自白”一词既可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头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化”是一个晚出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国外学者有的认为它是“人们对法律、法律机构、判决的制作者的各种观念、态度和期望”,以便与法律的“现实内容”相区分。([美]温伯格:《论法律文化和美国人对法律的依赖性》,载《法学译丛》1987年第1期)有的将它视为“凝结”在“法律制度”中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观念。”([美]亨利、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英文版)这些都是从文化对法律的影响和作用的角度立论的。国内学者论述不多,武树臣、李贵连同志曾指出“它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见《自修大学》1987年  相似文献   

13.
"严打"整治斗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喜臣 《法学论坛》2002,17(4):89-94
在“严打”整治斗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 ,与会代表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是探讨了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作用 ,指出我国刑事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刑事立法的指导、促进和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方向和补缺上。二是分析了“严打”刑事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适用。开展“严打”活动的必要性在于 :一方面 ,是社会转型期严峻犯罪形势的要求 ,是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预防犯罪的需要 ;另一方面 ,以我国刑事法律为依据 ,符合刑罚的目的 ,也是各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种规律性做法。正确适用“严打”政策要做到 :前提和基础是依法 ,对象和时间要特定 ,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三是对“严打”政策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会代表从产生“严打”的思想基础、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刑事政策和刑罚功能与犯罪控制角度 ,以及“严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对“严打”政策进行了反思。建议开展“严打”必须加强宣传教育 ,做好“三个转变” ,建立科学的标准 ,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 ,积极开展司法改革 ,转变刑法观念。  相似文献   

14.
大陆法代理和普通法代理存在很大的区别。对此 ,我国学者仅照搬了施米托夫的“区别论”和“等同论”而来深入分析。本文对施米托夫不同的表述作了分析 ,指出 :如从内容而不从文字上说 ,“区别论”和“等同论”的对象是相同的 ,都是委任和授权。用“区别论”和“等同论”区分大陆法代理和普通法代理不符合实际情况。两大法系代理制度不同的法理根据是两大法系的传统不同 :相对而言 ,大陆法走的是抽象之路 ,从逻辑出发 ;普通法走的是具体之路 ,从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2005,(8):108-108
49不宜使用“狱内重新犯罪”问:请问“狱内又犯罪”和“狱内重新犯罪”的区别是什么?(辽宁侯玲)答:“狱内又犯罪”,是一种习惯用法,多见于有关狱内侦查的文件中,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又实施了犯罪行为。而“狱内重新犯罪”的用法,偶尔可见诸个别文章之中,作者所赋予这个概念的含义与“狱内又犯罪”是相同的。但是,这种用法是不准确的。在叙述原罪与新罪时间关系的语境中,“又”和“重新”有着明显区别:“又”是指因原罪受到的刑罚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发生新的犯罪,而“重新”是指因原罪受到的刑罚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发生新的犯罪。从时态上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苏联时代”的法制理论研究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2 0世纪 5 0年代以前对革命法制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初步研究阶段 ;二、5 0、6 0年代对社会主义法制深入研究阶段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1 .界定和讨论“法制”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含义 ;2 .探讨和分析法制与民主、公民权利的关系。三、80、90年代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研究阶段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宗旨是“发展民主、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公正” ,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修改后的“两法”实施以来,由于对“初查”问题认识上的不统一和操作上的不规范,一直困扰着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因此要尽快统一执法思想、澄清模糊认识。 一是要尽快走出把初查和侦查相“融合”的误区。 二是要走出对:“传唤、拘传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2  相似文献   

18.
问:“一老一小”是社会普遍关心关爱的两个群体,也是最容易因食品安全受到侵害的群体。请问《解释》对“一老一小”的特殊保护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原因更容易受到不安全食品的侵害。让“一老一小”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也是司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司法实践中“一老一小”食品安全保护的薄弱环节,《解释》从多方面对保护“一老一小”的食品安全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9.
宪法性法律的性质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岭 《法律科学》2005,23(1):28-36
宪法性法律是法律而不是宪法 ,它们与其它法律一样都是对宪法的“规则化” ,但又与其它法律明显不同 :宪法性法律是“宪法”法 ,是“国家”法 ,是“权力”法和“权利”法。它们通过将宪法内容具体化、程序化来保障宪法。我国的宪法性法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欠缺 ,这是我国宪法不能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禁止游泳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乘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被告“:因为,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念及老母法官:“当你进行偷窃的时候,你就不想想母亲吗?”被告:“怎么不想呢,法官,可实在找不到什的东西……”插图:吕士民幸福法官对被告说:“你不但偷钱,还拿了表、戒指和珍珠。”被告说:“是的,法官先生,人们不是常说,光有钱并不会得到幸福吗?”刀子审判者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嫌疑犯:“当然。”审判者:“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3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